韓愈·唐代
愈與李賀書,勸賀舉進士。賀舉進士有名,與賀爭名者毀之,曰賀父名晉肅,賀不舉進士為是,勸之舉者為非。聽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辭。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與賀且得罪。”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諱。”釋之者曰:“謂若言‘征’不稱‘在’,言‘在’不稱‘征’是也。”律曰:“不諱嫌名。”釋之者曰:“謂若‘禹’與‘雨’、‘丘’與‘蓲’之類是也。”今賀父名晉肅,賀舉進士,為犯二名律乎?為犯嫌名律乎?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夫諱始于何時?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歟?周公作詩不諱,孔子不偏諱二名,《春秋》不譏不諱嫌名,康王釗之孫,實為昭王。曾參之父名晳,曾子不諱昔。周之時有騏期,漢之時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諱?將諱其嫌遂諱其姓乎?將不諱其嫌者乎?漢諱武帝名徹為通,不聞又諱車轍之轍為某字也;諱呂后名雉為野雞,不聞又諱治天下之治為某字也。今上章及詔,不聞諱滸、勢、秉、機也。惟宦官宮妾,乃不敢言諭及機,以為觸犯。士君子言語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經,質之于律,稽之以國家之典,賀舉進士為可邪?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參,可以無譏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務行曾參周公孔子之行,而諱親之名,則務勝于曾參周公孔子,亦見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參卒不可勝,勝周公孔子曾參,乃比于宦者宮妾,則是宦者宮妾之孝于其親,賢于周公孔子曾參者邪?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我寫信給李賀,勸他參加進士科的考試。李賀如去參加進士科考試就會考中,所以和他爭名的人就攻擊這件事情,說:“李賀父親名晉肅,李賀不參加進士科的考試才是對的,勸他考進士的人是不對的。”聽到這種議論的人沒有仔細想,就異口同聲,跟著附和。皇甫湜對我說:“如果不把這件事說清楚,你和李賀將要蒙受壞名聲。”我說:“是這樣的”。
《禮記》上的規定說:“名字的兩個字不必都避諱。”解釋的人說:“孔子的母親名‘征在’,這是說如果說‘征’就不說‘在’,說到‘在’就不說‘征’。”《禮記》上的規定又說:“不避諱聲音相近的字。”解釋的人說:“說的是像‘禹’和‘雨’、‘丘’和‘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