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文案
1、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
2、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詩經》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論語》
4、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
5、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明日歌》
6、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淮南子說林訓》
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8、不遷怒,不貳過。——《論語》
9、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10、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11、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
12、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論語》
13、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
14、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尚書》
15、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
16、管中窺豹,時見一斑。——《晉書》
17、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禮記》
18、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
1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20、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
2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生主》
22、天下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細。——《老子》
23、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史記高祖本紀》
24、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25、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上》
26、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
2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28、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
29、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孫丑》
30、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論語》
國學經典文案
1、漿向藍橋易乞,藥成碧海難奔。若容相訪飲牛津,相對忘貧。——納蘭容若《納蘭詞》
2、萬帳穹廬人醉,星影搖搖欲墜。——納蘭容若《納蘭詞》
3、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曾子《大學》
4、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司馬遷《史記》
5、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司馬遷《史記》
6、問君何事輕別離,一年能幾團圓月?楊柳乍如絲,故園春盡時。——納蘭容若《納蘭詞》
7、從前做過事,沒興一齊來。——馮夢龍《警世通言》
8、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賈誼《楚辭》
9、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鏌铘;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驁。——呂不韋《呂氏春秋》
10、有花有酒春常在,無燭無燈夜自鳴。——蒲松齡《聊齋志異》
11、故勝者不失其所守,不勝者得其所求。若是,故辯可為也。——司馬光《資治通鑒》
12、毋毀眾人之名,以成一己之善。毋沒天下之理,以護一己之過。——金纓《格言聯壁》
13、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呂不韋《呂氏春秋》
14、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司馬光《資治通鑒》
15、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其物而窮其理也。——曾子《大學》
16、春花秋月足風流,不分紅顏易白頭。試把人心比松柏,幾人能為歲寒留?——馮夢龍《警世通言》
17、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意誠而后心正。——曾子《大學》
18、月似當時,人似當時否?——納蘭容若《納蘭詞》
19、抱刺于懷,三年滅字;側身以望,四海無家。——蒲松齡《聊齋志異》
20、焚琴煮鶴從來有,惜玉憐香幾個知。——馮夢龍《醒世恒言》
21、始知千里之物,狐能攝政,而不敢終留也。——蒲松齡《聊齋志異》
22、心\結而不解兮,思蹇產而不釋。——賈誼《楚辭》
23、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賈誼《楚辭》
24、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賈誼《楚辭》
25、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呂不韋《呂氏春秋》
26、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子思《中庸》
27、不讓古人,是謂有志。不讓今人,是謂無量。——金纓《格言聯壁》
28、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子思《中庸》
29、事隨心,心隨欲。欲無度者,其心無度。心無度者,則其所為不可知矣。——呂不韋《呂氏春秋》
30、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曾子《大學》
國學經典文案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
2、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經·周南·桃夭》
3、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禮記·中庸》
4、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王風·采葛》
5、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論語·子張》
6、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稱彼兕觥:萬壽無疆!《詩經·豳風·七月》
7、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論語·季氏》
8、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論語·季氏》
9、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秦風·蒹葭》
10、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論語·子張》
11、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12、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
13、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后漢書》
14、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與跖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孟子·盡心上》
15、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記》
1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孟子·公孫丑下》
17、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詩經·邶風·擊鼓》
18、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論語·季氏》
19、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20、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
21、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孟子·盡心上》
2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23、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尚書》
24、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周易》
25、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論語·子張》
26、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禮記·學記》
27、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論語·季氏》
28、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29、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孟子·離婁下》
30、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孟子·盡心下》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