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留候論》有感
余于近讀《留候論》感觸頗深 故作此文。古之所謂豪杰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東坡先生在《留侯論》里講述了古之豪杰面對侮辱的表現并分析了背后的原因,言簡而意賅,是中國古代士大夫忍辱觀的一個精彩闡述。
豪杰的忍辱,在于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也就是他們自知任重道遠,因此能夠以超乎常人的心力忍受屈辱,去實現遠大的目標。正是在這種忍辱觀的指引下,韓信才會忍受胯下之辱而成一代名將,司馬遷才能忍受宮刑之辱而寫出不朽之《史記》。
負重忍辱,不計一時得失、一幾之私的精神是十分令人敬佩的,常人很難做到這一點。然而,我總是感覺這種忍辱觀過于沉重,悲劇色彩過于濃厚。此外,這種心理和行為的功利性太強,總是以實現遠大目標的為根本的出發點和目的德。因此在贊賞的同時,對于這種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總是不能釋懷。
與持重而忍辱相比,我更加欣賞和接受佛家思想中的忍辱觀。在佛教修行者的要求中,忍辱和持戒是同等重要的,能夠忍辱是修行中必須達到的一個層次。但是,忍辱的出發點不是由于重大的責任和高遠的志向,而是出于慈悲之心。如果抱有一顆慈悲之心,看待他人、眾生之時就不會和他們計較,相反,卻會憐憫他們,因為他們貪、嗔、癡,他們執迷不悟,所以才會去侮辱別人。出于這種根本的認識,面對侮辱,有所成的修行者不會受到絲毫的影響,而且還要考慮如何點化那些謎障纏身的人。打個比方,作為成年人,受到小孩子的辱罵時,首先想到的應該是如何教育他,幫助他改掉壞毛病,做一個健康的孩子。
當然了,佛家的忍辱是一個很高的層次,不太可能為世人接受,即便接受也很難去奉行。甚至有人會懷疑這樣的忍辱觀是消極的,甚至是在自欺欺人,是一種阿Q精神。其實不然,即使拿儒家的文化去解釋,這種精神也可以蛻變成博大的胸懷和包容精神。這與無奈之下的忍辱是有著本質的區別的。
其實,無論入世有為的忍辱觀還是出世超凡的忍辱觀,內涵都是積極向上的,都是精神世界里的明珠。如果得不到它,恐怕人的一生就是不健全的。
(文/朕 乃彝人)
作者:朕 乃彝人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