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臨終偈》
作者/許尊先
在偶爾讀了王隨的《臨終偈》,讓我頓時覺得我和近千年前的古人對生死態度有高度的共鳴。記得五年前我寫過一首《請不要為我哭泣》內容與王隨的《臨終偈》高度的一切。令我始料未及的是王隨寫完《臨終偈》真的走了,我寫完《請不要為我哭泣》卻還活著……。
讓我們共同欣賞王隨的《臨終偈》
盡堂燈已滅,
彈指向誰說?
去住本尋常,
春風掃殘雪。
王隨何許人也?王隨北宋時河陽人,字子正。宋仁宗明道年間出任宰相,在宋真宗時以給事中知杭州,往興教寺謁小壽禪師。機話契合,竟明大法。
“盡堂燈已滅,彈指向誰說?”意思是我人生的草堂明燈已將滅,我的生命也即將在彈指間結束,在這了脫生死之間我的感受能向誰說!“去住本尋常,春風掃殘雪。”不過生死本是尋常事,只要明悟本性一切都會像春風吹掃殘雪一樣。生死對覺者而言便是一樁尋常事。“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生命總是怱怱地流逝,誰能永遠把它留住呢!
其實佛教對于大多數士大夫來說即是一種人生哲學,也是一種生活態度。深邃的佛理常給人以思考的快樂,參禪學佛,尋山訪寺,又讓心靈得到休憩。異質的文化不但開拓了故有的思想邊界,也給文學注入了新的血液,為詩文提供了更多的題材與技法。有道是“不必于世事件件皆能,惟求與古人心心相印”宋朝有諸多宰輔篤信佛教,除了王隨外還有范仲淹,王安石,蘇東坡等人。他們從佛教中吸取大乘教菩薩的無私奉獻精神,一轉而為宋儒之淑世精神,以天下為已任,濟世利民。稍懂中國文學史的人都不難發現佛教對中國文化的貢獻。
寫于十二月一日南京圖書館
(文/敬賢)
作者:敬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