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玄禮信
收到你的回信有些在我的意料之中,我知道你會信任我,為此,謝謝。
說句實話,這一來一往的兩封信讓我或喜或驚。喜的是自己貌似在這茫茫信海中遇到了一個有趣的靈魂;驚的,便是覺得你有趣得可能有些入了魔。
雖然我對你的世界很不了解,但通過看了你的上一封信之后,我認為在我們之間、在我們的文字之間是允許我某種程度上對你坦誠相待的,所以我說的話幾乎代表了我心中的一些真實的想法。我預(yù)告你也能接受我的坦誠,因為我們之間是公平的——誰,也不是一個正常人。
說回我的喜與驚。
起初我真的很高興。我自認為是無佛緣的俗人,無所謂“欲”無所謂“求”。對于宗教我似乎都很無所謂。但能遇到你我卻很高興,因為你強調(diào)了你的“慧根”。你也說了大家同屬碳基生命,我好奇有著慧根的你是否有特殊的能量呢?你又是怎樣悟道、怎樣修行呢?你給我的感覺你很注重“修身”。
“信教”是一個有趣的話題。我認為這個世界上只有兩種類型的教徒,所以也只有兩種信教的狀態(tài):一為修身,二為修心。首先拙劣地跟你分享一下我所理解的“教”。教者,教者,使人性善或惡,乃左右人意志之物也。我認為無論哪種教,其教義都旨在引導(dǎo)人的心性、品質(zhì)不斷得到發(fā)展,都會影響人、左右人的思想,使其發(fā)生改換。因此我認為宗教的本質(zhì)就是心學。有的人信了教心性品質(zhì)日漸向善,思想境界也得到了提高,其過程借用一句話形容便是:看花是花——看花不是花——看花還是花;而有的人信了教卻愈發(fā)向惡,思想受教左右,更有甚者受其擺布。導(dǎo)致二者差異的原因無外乎是教的不同、教徒的不同罷了,也就是教與教的差異,人與人的差異罷了。
教的不同又有宗教與邪教之分,教徒的不同亦有心性德行之差。至于前者,我認為自己道行短淺,難道所以然;至于后者,我認為是致使人向善或向惡的主要原因。這里我不停地提到善與惡,又不免想再多啰嗦幾句自己的善惡觀…可是說來話長,我又何必讓這一封信挑起這么多重擔呢?什么都想說是好的,什么都沒說清就很遺憾了。我將以上簡而化之地概括加工一下就是:我認為無論信佛教還是道教亦或是基督教,最后其實本質(zhì)都應(yīng)該是在修心。
而我開頭提到的、我認為的兩種信教狀態(tài)一是修身的境界:教徒在單純地信教,用認真地完成教義來滿足自己的某些需求,或是求一個心理慰藉又或是讓自己空虛寂寞的心多一分信仰的力量。比如信佛教就好好拜佛、吃齋、念經(jīng),目前大眾做的也恰好僅此而已。年年皈依佛門的弟子不下百千,撞鐘的僧人渡了誰沒有呢?大多的人放棄這與那選擇了出家,其根本不過是選擇了對殘酷現(xiàn)實的逃避之方,擠進禪堂修身而已;
還有一種境界,則旨在修心。有的教徒雖信教,生活中卻又“追名逐利”。他們活得很真實,他們明白——人活于世,饑需食渴需飲,做人就得先滿足生活剛需,違反自然規(guī)則得到的“虔誠”的標簽其實比什么都虛假。道家常說“道法自然”先遵循自然法則以后再來揣摩所謂的“道”,用教之“道”來尋覓生活中的道,此類教徒為的是修心,悟的是生活的真諦。(這里提到的“善”與“惡”都是參照整個人類社會的善惡、大眾普遍認同的善惡。如:劫為惡施為善。)
我不信教,雖然我常常抄佛經(jīng)、焚香、聽禪樂,但我認為這些只是我在修身養(yǎng)性。有時我進了寺廟未曾行敬拜之禮,心中雖深知此為不敬,卻也沒有什么心理負擔,我知道我為了行禮而行的禮神靈看不見,看見的只有身旁的香火客罷了。修心是我所追求的,卻也只停留在追與求的層面,不說也罷。
對了,你還會回我的信嗎?我不是一個四季人,也并不是一個三季人。我以前寫過一首詩,告訴別人自己是一棵干干巴巴的樹,一棵在春夏秋冬四季里不斷循環(huán)的苦命之樹。春代表著生的希望;夏代表著一生中火熱的時刻;秋象征了收獲以及收獲之后的衰落;冬代表了結(jié)束與殘酷,有趣的是冬還象征著夾縫中的新開始,新生命,新希望。我自己預(yù)見的一生便是一棵經(jīng)歷四季更替的樹——
由小到大
由生到死
由收獲到?jīng)]落
由希望到絕望
由始到終……或許會有新的東西出現(xiàn),但這個“或許”在哪里誰也撈不準。
若讓我認真想一想,定義一下自己整體上是一個怎樣的人的話,答案還是:非三非四。我又不一定見到過真正的四季,“四季”的定義是客觀存在的呢?還是主觀感受到的呢?是從物質(zhì)出發(fā)得到的呢?還是意識出發(fā)得到的呢?果然,到了最后又回到了關(guān)于意識的問題上,心的問題上,哲學的問題上。
我可能是一個單季人吧?但,是什么季節(jié)的人呢?
春肯定不是,春又肯定是;
夏肯定不是,夏也肯定是;
秋可能不是,秋也可能是;
冬應(yīng)該不是,冬,應(yīng)該是。
人生就是這樣,世界就是這樣——顛顛倒倒。
你又是如何知道自己是一個四季人的呢?又是因何判定朋友是三季人的呢?僅因二者之間觀念的不同嗎?還是其他?我很好奇,但并不是有意在字里行間里表現(xiàn)出你的自大,雖然我有些這樣認為。你會介意嗎?
我希望你會告訴我,我會認真聽,認真想,再認真寫下自己的看法。
最后,你的回信我看了兩遍,始終沒能看懂你信的什么教?道教佛教?字外看著像它們,字里想想呢:“還是不對,我還是問吧。”尤其是對你皈依的那一段,表的里的,內(nèi)的外的你好像都說到了,我竟還是沒看懂你皈依的始末。或許你不想細說,那就這么云里霧里的,我也不再問了;我更相信是自己愚昧,若你認為已經(jīng)講得很清楚了,之后愿提便提,不愿不怨。你好像對渡化他人很感興趣,這算是修的小乘佛教呢?還是大乘佛教呢?
看完這封信,你給我?guī)淼囊蓡栴H多,收獲也頗豐,不知道你為什么要去渡化別人?初心為何呢?又為何半途而廢呢?難道這也興“不和傻子論短長”嗎?
算了,我寫不完了,更多的,下一封信吧,或許你又讓我有了新疑問呢?
晚安,小師父。
(文/阿諛)
作者:阿諛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