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選擇是……
說到夢想,蕓蕓大眾都會想到孩提時代的的我們一直會被別人追問你的夢想是什么?千奇百怪的答案:警察,醫生,宇航員,科學家……
可是當初的夢想實現了嗎?或許只有極少數人可以自豪的對挺直腰板的自己說“我的夢想不再是夢想。”而大多數人不都是隨著社會閱歷,人生經驗,職業了解將自己將以前的“夢想”變成了如今的“瞎話”嗎?
為什么會這樣?夢想理論上是應該隨著我們淵博的見識,開闊的眼界,對事物的認知而不斷的與它接軌??墒乾F實卻是我們越來越想問自己:夢想離我們遠嗎?或許不太遠吧。夢想真的會實現嗎?可能會吧。自己真的可以嗎?也許可以吧。
就是這樣模棱兩可的回答,讓我們越來越手足無措。不知道該干些什么才能越來越接近我們的夢想。或許有些人知道卻不去做。也或許有些人知道也去做了,可是卻沒有堅持。這也就讓我們愈來愈覺得自己“志從高遠”從而放棄了夢想。
與其去信奉“夢想會有實現的那一天”不如去樹立“我們要做什么才能去接近夢想”。這兩者相似度特別高,而且還讓人覺得珠聯璧合。
但是以前者為座右銘的話可以有兩種態度:一、等夢想自己去到我的手里,自己的生活軌跡一層不變。二、深化主題,為了夢想去奮斗,努力。毫無疑問兩種態度決定了迥然不同的結果。
我們在來看看后者,這也是我為什么如此推崇它的原因。后者只能讓人想到當下應該做什么 。與前者不同,后者“做什么”成了主詞,看似極為重要的“夢想”做了贅述。但是這并不會影響你去接近夢想,相反還回讓你擺脫茫然無措,只爭當下。一種態度,所以也只能是一種結果,除非你堅持不下去了。
我們與其定一個只有方向沒有方針的空殼。不如先去抓住當下,制定方針(培養良好的興趣愛好)然后再根據自己的能力,知識,喜好去做一個藍色的夢想。
我可以說這也是教育界的一大失誤嗎?讓根本對職業一無所知的孩子去選擇他要的夢想。他卻只能從各種職業里面挑出最偉大,最光鮮,最崇高的夢想。這些認知他們是怎么來的呢?書本上說宇航員真帥;他阿姨是一位醫生;老師說警察可以抓壞人。可是他們卻終究是沒有努力的方向,也沒人告訴他醫生要熟悉人的身體結構。警察要有一個強健的體魄。至于宇航員嗎這個離我太遠,我也不知道要有什么過硬的條件。
與其讓他產生“我在夢想的路上這樣的錯覺,”還不如讓他“多讀書,多看報,少玩手機,多睡覺”來的實在呢。因為我始終覺得培養良好的興趣愛好,總比制定一個沒有方針的夢想要好得多。我總是聽過一個愛好他可以貫穿一生,但是夢想卻未必。我在此不是否認夢想的重要性,這也是我人生以來的軌跡:很多夢想都換了又換,以至于現在沒有夢想,只想做夢。(在此我只是針對一些沒有方針的夢想)
“當初的愿望實現了嗎,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嗎,只剩下麻木的我沒有了當年的熱血”。
?。ㄎ?殤—夜之睛)
作者:殤—夜之睛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