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問孝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這句話曾經有一段時間,經常聽到身邊的一些人在感慨,同時聽到的還有一句話——看人臉色行事。
不知道是自己還沒有變強,還是別人變得更強。
如同在前文《子游問孝》中提到的“犬馬之勞”。說的好聽了,就是像犬馬一樣忠誠、盡職盡責、能做事、有自己的原則;說的不好聽了,就叫諂媚、奉承、狗腿子。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zhuàn),曾是以為孝乎?”
子夏,姓卜(bǔ),名商,字子夏,“孔門十哲”之一,少孔子四十四歲。
服,用也。一曰車右騎所以舟旋。
勞,劇(jù)也。從力,熒(yíng)省。熒,火燒(shāo)冂(jiōng),用力者勞(láo)。
饌,具也。本義:陳設或準備食物。
曾,詞之舒也。
這句話的大體意思是:子夏問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說:“在侍奉父母時,保持和顏悅色,這是很難的。如果僅僅是有事情的時候,子女替父母去做,有酒飯了,讓父母長輩先吃,難道這樣做就算是孝了嗎?”
相對于“內心的敬”,“臉色”這個問題或許有不少人經歷過,不管是別人給自己臉色,還是自己給別人臉色,各種滋味不必多說。
子夏在《學而篇》有一段話:“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如果以“色難”來表示“賢賢易色”,那么就為前文中的“事父母”“事君”“與朋友交”,給做了一個補充。
為什么子夏說的這句話被放在了《為政篇》?說實在的,就三個字——不知道。
搜了搜,看了一下子夏的簡介,其中的一些話,或可作為借鑒:“曾子聘用,寫了半部論語”、“是上承孔子、下啟荀子和《大學》、《中庸》等光輝篇章的重要一環”、“《詩》、《書》、《禮》、《樂》,定自孔子;發明章句,始自子夏”、“如田子方、段干木、吳起、禽滑釐之屬,皆受業于子夏之倫,為王者師。是時,獨魏文侯好學”。
子游問孝,孔子回答的是“內心要敬”;子夏問孝,孔子回答的是“外在的臉色”。
我們經常說愛對方,比如說父母與孩子、長輩與晚輩、領導與屬下等等,卻時常沉著臉,或不耐煩,或冷言冷語,或張口就罵。
人與人之間,不僅僅要“敬”,且要“臉色”。我在之前寫過一篇文章,叫《共事者不要看面子》,放在如今的團隊經營上,是比較適合的。
人與人之間既是平等的,又是不平等的。人在世上走一遭,生不帶來,死不帶走。活著就是修行,修行就是修心,放下自我,回歸本我,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聲明:本公眾號所有內容為本人現階段理解,日后或將推翻此番言論。
(文/李子仙)
作者:李子仙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