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寡言者
說到沉默寡言者,一種與天性沉默內向相異之人。
2015年的秋天,獨自一人去往異鄉求學,本是無心交友,一開始便獨來獨往,但心里卻是想改變自己寡言內向的性格,于是參加了很多校級組織的面試,最深刻的記憶便是很多學長學姐說我太內向了,不適合云云。即便我很坦然地坐下來面試,當回答問題的時候還是會露怯。后來也只去了廣播臺的新聞中心當小記者,天天一個人去各種活動現場采稿。大概兩個月下來,我的目的并沒有達到,反而使敏感的內心感受到了人性的冷漠。退出廣播臺后潛心看書,認識一些我所敬佩的人,而回想起來那一段當小記者的日子就像一場夢,可以說我的人生從此開始轉變。
當我開始走入一張人際關系大網的時候,我就慢慢知道了沉默寡言之人與這個社會的種種不和。在這之前我很天真幼稚,認為有一顆真心便能結交很多朋友,后來才知道越孤獨越能想明白一些事,而當你脫離那種幼稚,感受到冷漠的時候,就開始不主動、不說內心話,甚至鄙夷那些膚淺的人或者朋友,如此一來,孤獨便是不能夠擺脫的了,反而上癮,反而拒絕所有人的接近與狂歡。
當然,這次的個人經驗只是引言,我無意渲染自己的痛苦感受,只是想說明一下我并非一點不了解沉默寡言者的內心。我所經歷的只是很淺層次的,盡管曾經我也想過死亡,但縱觀這些年自己的心路還是很清心寡欲并且樂觀的。
我有兩個朋友,大學生H和打工仔R,他們都是沉默寡言之人,大學生H是因為沒有同道之人與知己之人而寡言,本身卻是口才很好的。而打工仔R既無同道之人也無口才,語言表達能力欠缺,性格內向,導致性格偏向孤僻。他們倆的另外一個共同點就是腦子里有很多想法,不愿意隨波逐流。而我因與他們有共同的談話志趣的緣故,有幸傾聽了他們的內心話。
先說大學生H。他曾寫過一篇明志文,以表自己的人格志向。我相信他有身為一個人的人格,不像有些人只有性格但沒有作為一個人的人格,而我以為,沒有人格便不能稱之為人。大學生H頗愛哲學與文學,并把所學融入自己的人格之中,且不說好壞與否,至少不是那種夸夸其談虛偽之人,能夠言行一致已屬不易。
比如說,他不想上某堂課了,并對任課老師的面目不看好,他索性不去。老師認為他行事不低調,同學認為他裝逼且過分,他跟我說:有很多人心里不喜歡上這堂課,他們在課上玩手機,或者睡覺,并不學習,但是他們沒那個勇氣逃課,我的行為遵從了自己內心的想法又有什么錯呢?
我是由衷佩服他的,而別人對他似乎只有不理解。他說他已習慣孤獨一人。人們對他的不理解,以及他所堅持的自己與這個世界的格格不入令他陷入痛苦。我無法在這里詳細談論他,而要了解一個人必須親自去接觸那個人,我說再多也無益。我不算十分了解他,也無法對他的痛苦感同身受,但是,每每看到年輕人如此痛苦,我總會感慨萬千。
至于打工仔R,我與他相識十八年,真正認識他內心卻只能算是最近的事,對此,我深感以前的自己太幼稚,但又慶幸曾經無知的幸福也是真實的。我在外沉默寡言,在家就像多了一張嘴巴似的,而打工仔R依然不愿坦白自己的內心。直到寒假回家,我與他進行了多次長談,聊人性,聊社會,聊宇宙,聊靈魂與物質,歷史與現在等等,無所不聊。雖說他初二就輟學當了一個打工仔,但思想卻不似一般的少年,當然,也不見得都是那種正義、善良之思。
他說:我生活在社會底層,哪里有什么跟我一樣思想的人,都是一些等死的人。所以,他很寡言,即便工廠里有和他年紀相仿的人也不相交。前日,他跟我說他從龍回一個人走回來,花了四十多分鐘。那是晚上。我問為什么,他說,他和同學去了龍回,結果同學在網吧打游戲不想回家,他想回去,而他的朋友大晚上的都不挽留一下。后來又看到一個老同學在大街上游蕩。底層年輕人就是如此生活的,沒有真情、沒有自己的目標,毫不夸張,他們在等死,不明白人活著的意義。
而有些人活得好像很成功,他們按著中國社會給他設定的路線走,上學畢業工作結婚掙錢養孩子老去死亡,這樣的人生是可預見的,即便生活得開心自在,當你問一句“人是什么”的時候,他們定是一臉不耐煩?;剡^頭來再說打工仔R,他的性格同樣不被社會所容,家里人都百般教育他要學會說話和交際,這無形中給他的壓力也是極大的,他曾獨自在深圳工作,便是因為這種不討人喜歡的性格逼他回到了家。
若不是與他們傾心交談過,我定不會發現平日里思想灑脫的大學生H也會有情緒崩潰的時候,也不會發覺看似不懂人世的打工仔R有如此令我折服的思想與人生之痛。
我一向主張要了解一個人就要走進他的內心,否則不要隨意評價他人。但大學生H說過,可以從細節之中看出一個人的處世為人。的確,要讓一個人走進另一個人的內心是很困難的,人心到底是冷漠自私,想要獲得別人的理解卻從來不肯用心去了解別人。每個人都是如此這般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從不肯放低自己。打工仔R說過的一句話讓我記憶深刻,他說,人只有把自己放到最低才能看見整個宇宙,就像螞蟻能看見大象踩踏過來的腳而保存自己的性命,而大象看不見一只螞蟻而容易忽視生命。放在人與人之間便是,放低自己,才能看清對方究竟是何方人物,高傲自大的人眼里怎么可能裝得下別人呢?當然,自私者也不能。
我例舉了兩類沉默寡言者,一類是大學生中并未步入社會的思想者,一類是初中文化水平、在社會底層打工的思想者。他們的境遇完全不同,卻有著一樣令我敬佩的思考。他們都與我坦言有過死亡的念頭,頓時覺得身邊埋伏了很多的死亡,令我害怕。他們都與我提起他們所經歷的痛苦我無法體會,是的,即便我理解他們的痛苦卻無法感同身受,更無能為力?;仡^想一想曾困擾自己的痛苦,實在微不足道了。
愚昧無知的人很多,在努力尋找自己的人也不少,在如此混亂的社會“憤青”更是隨處可見,但是,幾乎已經沒有人會關心除自己之外的個體了。不知是我杞人憂天,還是這種來著他人對自己的關心根本就不可能,也不曾存在過。所以說,我曾悲傷過的人性冷漠并非沒有來由,正是緣于此。這時候我就想到了愛,我想弄清楚愛是什么,愛是否可以彌補這種人與人之間的冷漠,但后來發現我也自身難保,越來越感到愛的蒼白與無力,不論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膳碌氖亲约阂矔絹碓嚼淠?。所以說,這類沉默寡言者生活在如此世界中是可悲的。他們看明白了很多人和事,卻難以用自己的思想觀念去生活。像大學生H說的:我也是一個人啊。即便有堅定的人格信念,也會受各種人情世故的影響而使自己痛苦、崩潰。
我開玩笑得跟打工仔R說:“我要時常盯著你,以免你突然想不開就自殺了。”他說:“曾有七次想自殺但是都挺過來了,你要想辦法讓我感受到愛啊,這樣我就有牽掛了。”多無奈啊,本是血脈相連,之間卻還沒有產生足以讓他拋棄死亡的愛。而大學生說,他還有媽媽。
愛的力量是強大的,但人類卻快丟失了愛的能力。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說,愛是付出。除了母親的愛是無私的,誰人還愿意為他人付出真愛呢?但每個人卻又是渴望獲得愛的。人類真是矛盾呢?;蛟S糊涂一點能更幸福吧!
沉默寡言之人在如今社會是難以生存的,相信已出入社會的人比我明白的會更深刻。別說在社會,在家庭中沉默寡言的人也會時常受到啰里啰嗦的教育,而在學校這個群體中,沉默寡言者也是那種不合群,容易遭人誤會與非議的人。但是,沉默寡言有一絕大益處,便是,獨處寡言之人更能看清自己,以及外界。試想,那種終日為社會價值觀所驅使、被人情世故所牽絆,或者被手機和網絡所奴役的人怎么可能靜下心來審視自己、審視世界呢?!
這個社會給我的感覺是兩個字:混亂。人也是如此復雜。其實,我也并不能分析出沉默寡言者究竟如何,只是在與他們談到傷心處的時候總會有不知如何是好的心疼的感覺,直想呼吁一句,對他們好點吧。為此喪命的人何其多!
2017.1.10
(文/寧書凡)
作者:寧書凡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