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成本
當還帶著夢憶的眼輕輕睜開時,一座城市新的一天從第一班地鐵開始。每一個人在自己的位置上做著自己能級的事情。
在這個互聯網的時代城里,有人說生活忙得不知道哪里有歇腳之地,遙想古代的家書與車馬。是那么多唯美浪漫,然一小兒道:“你忙,你累,你沒時間陪我,卻手機從不離手”這是在幸福程度調查報告上得到的數據,97%的被調查者認為陪手機的時間除去工作的時間,還是陪手機多一點。
社會現象告訴我們,經濟發展后人們的幸福程度指數變低了。為什么呢?我覺得用經濟學里的機會成本來表達這一觀點很貼切。機會成本在經濟學里的含義是一個選擇后所喪失的不做該選擇而可能獲得的最大利益。簡單地說就是你選擇做這件事情,而另一件你想做的事情的機會成本就會減少。
曾經我們可能都見過很多此類現象,地鐵上,公交車上,餐桌上甚至路上你都可以看見人看得見的只有手上的手機了。當某一天我在地鐵八號線看見一個外國帥氣男手上拿著我們國家的一本名著時,我不由感嘆,原來別人國家可以有那么多諾貝爾獎獲得者是正常的,而我手上拿的是一本外國小說,歐亨利的短篇小說。他離我只有五十米,我看著他專注的樣子,感覺深陷一處迷人的風景。讓人醉意深深……我在地鐵上遇到過的看書的都是外國人。在簽約公司里我認識兩個外國作者,某一次我回公司然后我們一起坐地鐵下班,一上到地鐵,他就把手機關掉網絡,調到靜音。然站在一個角落里看書。我問他是否每一次都會帶上一本書。他微笑著說,是的,時間有限,而知識無窮。
我也有出門帶上一本書一支筆一本筆記本的習慣。這一習慣是從一次與人相約開始養成的,那一次我提前15分鐘到達相約地點,然后我靜靜等了30分鐘約者還未來。然后我走了,我想一個45分鐘足夠我寫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了,后來我就習慣了包里有書有筆了。
一次和一個作者交流中得到:一個筆者就是記錄路上的一切的寫手。靈感的出現從來不會告訴你在何時也不會告訴你它什么時候離開,所以是瞬間的。你抓不住它,你得到一篇靈感佳作的機會成本就減少。
我們來看回我們的重點:
很多事
我不問+你不說=這就是距離
我問了+你不說=這就是隔閡
我問了+你說了=這就是尊重
你想說+我想問=這就是默契
我不問+你說了=這就是信任
這些話語來自于我認識的一個編輯的筆下。他說在互聯網的時代里,見面聚餐本來就少了,平日里大家忙里忙外的。難得一見可對方卻傾心與手機,把愛人涼一邊,結果就真的是涼一邊了。從一相交線走向了平行線。
很多時候我認識人中,都比較喜歡看紙質版的書。我也一樣,很多人會說都什么時候了還花不該花的錢去買紙質書看,而我卻真的非常喜歡那指尖滑過書頁的清脆聲,喜歡聞著帶著樹的生命的書香。你說書用生命給我們帶來的又怎么可能僅僅是它身體上的外衣?
很多時候我們得到一樣東西的機會成本不一樣,那是我們的選擇不一樣。
下面用三句話來告訴我們面對面的溝通多么重要:
不怕身在南北,只怕心隔天涯
心若親近,言行必如流水般自然
心若疏遠,言行就比冬天還凄寒
其實人生就是經濟學一門不同的人,不同的選擇得到的機會成本就不一樣。
?。ㄎ?甜心)
作者: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