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能陪伴父母還有多久?
一生很長,長到我們之間相互嫌棄;一生很短,短到我們之間真的不了解彼此。
最近大火的電視劇《少年派》,雖然有許多不足之處,不過里面有很多臺詞講述了很現實的問題。其中林大為說服女兒讓媽媽陪讀的臺詞,他沒有用感情詞,而是用數字在計算。林大為在紙上畫了900個格子,人這一輩子按平均壽命75來算,一生也就活900個月,也就這么多格子。林大為給林妙妙算了一筆人生帳:“我和你媽媽今年都46歲了,已經活過了552個月,這些日子都沒了,就剩下邊這點了。按照你說的考上大學離家越遠越好,遠到你媽的手夠不著你,那么你上大學四年,每年也就回家兩趟,一年按三個月算,四年也就陪我們12個小方格。”
人是感情動物。我不怕別人跟我講感情,但是我害怕那些冷冰冰的數字。我經常會跟父母說:“媽,我想你了。爸,你最好了。”可是陪伴的時間又有多少呢?我從來不去計算,因為我害怕那個屬于我和父母之間的格子會越來越少。
畢業之際,我們都在討論著,以后會去哪個城市,或者自己想去哪個城市。在這些城市中,家鄉所在的城市往往不在選擇的范圍。因為我們心比天高,那所城市已經容不下我們了;因為我們父母給予我們無限的理解,你們出去吧,追求你們想要的生活。人人都說,現在交通發達,距離已經不是問題,我們可以隨時回家。可仔細想想,真的是這樣子嗎?“遠親不如近鄰。”因為日常的相處才會越來越親近;因為每一天的見面,牽絆才會越來越多。
記得我失戀的時候,那一段時間,我爸早中晚一天三個電話打給我,而我的母上大人也是很厲害,視頻電話不停地打過來,但凡有我聯系方式的朋友都成了媽媽的幫手,不停發消息給我。我真的哭笑不得。后來,姐姐跟我講,媽媽說:“我從小就沒有遇到過什么事情,凡事都一帆風順。擔心這次事情,我想不開……”聽完,我真的笑了。姐姐說,媽媽對你的了解還停留在初中,父母現在已經不了解他們的小女兒了。
我怔住了!是啊,從小父母就將我帶在身邊,用他們的一切將我保護得好好的。高中,我開始住校,一個月回家一次。后來轉學回了老家,父母為了生活依舊在外面打拼。我們只能寒暑假相聚,在家,我總是很少說話,自己一個人在房間里看書,無論他們說什么,我還是依舊會服從。大學,我去了另一個城市,寒暑假也是一個人做兼職。我所有的衣服、用品都放在學校里,每一次只有一個行李箱帶回家然后再帶回學校。家里沒有了我的痕跡。本科畢業,我選擇了一個更遠的地方讀書。這樣子,我與父母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與他們相處的時間越來越少。他們對我的了解還是那個“長不大”的初中生,不知道這些年,我真正的在改變和學著長大。
父母于我們,永遠都是孩子開心最重要。他們從來不說任何讓我們擔心的話;在外面拼搏的我們,從來都是報喜不報憂。于是,我們與父母之間只剩下相互虛偽的“好消息”了。
感性的我一直都喜歡文字,從來不相信數字。今天的我試著用數字計算了一下,那張紙上只留下了淚水。
現在什么都變得快了,網速快了,3G、4G、5G,以后還有6G、7G等;時尚更新快了;手機換代也快了;交通工具也在提速;身邊的愛人更換的頻率也高了……唯此不變的是:那個一直在家等候你的雙眼。
我們總是抱怨時間過得太快,其實是我們貪得無厭、不懂珍惜而已。
當真實的數字擺在我們面前,我們還剩下什么呢?
(文/瑾梅)
作者:瑾梅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