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院回來,已夜闌人靜,心湖卻漣漪陣陣,無法平靜。我很久很久沒有這樣一種感覺了,內心如火山已然噴發,熾熱的巖漿直沖云霄,燃遍了全身,全身每一個細胞都因之熊熊燃燒著。點燃內心火山之火的就是今晚看的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
人們常說,愛情是一個永久的主題,是人生之主旋律。不過,說實話,我很久沒有在意愛情這玩意了,或許因為愛情已過了七年之癢,早已結婚生子,愛情早已進化為親情,習慣了家的味道,不再怦然心動;或許因為社會當中有太多負面的東西,對愛情的呈現過于現實,有點扭曲,以至于很多人都覺得愛情不如面包來的實在,有了面包自然有了愛情,愛情可以買賣,如今愛情這詞匯早已躺在寶奩里蒙了塵。
可今晚看了《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久已沉寂的心湖泛起了波瀾直至滔天巨浪。在整個觀看過程中,心總是隨著故事情節的推進而律動,神情隨著情節的推進而變化。看完后,切實體驗了孔子當年所說的余音繞梁三月不知肉味的真實況味。以至于走出影院大門的那一刻,見到熟人,情不自禁地說了一句:“寫這個劇本的人太厲害了!”
這個電影之所以好,從表面看來,好在引人入勝的臺詞,經典的、優美的、戲謔的、切實社會實際的臺詞信手拈來,十分自然,就像糖融于水不著痕跡,毫無扭捏做作之嫌。人都是喜歡美的東西,尤其對于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來說,別具風格的語言美,這就足以打動他了,如品茗,如飲佳釀,如沐春風。這就像一個美麗的少女,穿了一件漂亮的外衣而更顯得嫵媚漂亮和攝人魂魄。優美的語言,就是這部電影漂亮的外衣。于我,我喜歡這樣一種感覺,我沉浸于這樣的感覺。
這個電影好,最重要的還是在于這個電影的內容。也就是說,漂亮的外衣下面,包裹著青春少女尤物般的胴體。內容,就是這部電影讓人情不自禁盯著看的美麗迷人的胴體。
這部電影主題是愛情,可在以愛情為主旋律的大基調下,反映的卻是社會的大維度,大跨面,大宇宙,大切面。它反映了社會夫妻維系之脆弱,愛情小船說翻就翻;它反映了國內富裕階層豪擲千金海外購置房產的瘋狂;它反映了父母違背兒女意愿總以為按照自己的想法鋪設孩子人生之路便是愛孩子,卻不了解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不知道甚至忽略孩子的內心是否快樂,完全是一副封建家長的做派;它反映了很多人把愛情當成生意,只在乎滾床單的熱鬧和感官刺激,體現的是一種獸性或強者慣于支配的叢林法則,哪怕是對待性,對待愛情;它反映了生意場上的爾虞我詐和不擇手段;反映了友誼的小船在金錢利益面前經不起風浪的吹打,鄭義而無義,曾經的同學為了一百萬借債而反面無情;它反映了底層人物生存之艱難,咸魚翻身,得付出多么沉重的代價,等等,不一而足,所有的東西幾乎是社會全貌的縮影。
當然,電影也是唯美的,完全體現了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完美結合。它除了揭露社會假惡丑的嬉笑怒罵方面的淋漓盡致,更體現了展現真善美方面的不遺余力,匠心獨運嘔心瀝血,編劇可以說是頗具功力的。
在真善美方面,它反映了美好人性的自覺覺醒。如小蝦的覺醒,毅然懸崖勒馬,終止了皮肉交易以償還債務;如“教授”由先前的以賺錢為目的不擇手段到悉心照顧兩位素不相識的老人和幫助來美國購房讀書的母子。除此之外,還有兩位老人至死不渝的愛情,向死而生的愛情。
這些都是十分美好的。但更美好的還是以英國小說為基調演繹的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素不相識的兩個人,因書而結怨,因書而結緣?;蛟S是因為無聊,或許是因為戲謔,或許是因為精神之寄托,在書信中,他們由恨到愛,由陌生到熟悉,由欺騙到坦誠;在書信中,他們互相幫助,互相關心,直到被對方深深吸引,不見不快,有了最終大團圓的結局。
尤其是在倫敦相遇的那一幕,不得不令人想起眾人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絕妙和驚心,眼睛不禁有為之一哭的酸澀。情節美得令人心痛心碎心醉,讓久疏書信的我們,情不自禁地回憶起以前書信的情景,有給愛人的,有給父母的,有給朋友的,有給文友的。想想,那種書信來往的感覺,好美,像一首首美麗的詩,像一曲曲動人的旋律??赡切┮呀涬x我們很遠;人與人之間的維系,輕而易舉,短信一發,電話一打,微信一點,沒了新鮮感,沒了心動感,這不免令人遺憾心酸心痛。
當然,電影不無虛構,但藝術基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們應該多歡迎這樣的作品,激發人們對美的追求,對美的享受,對真愛的向往。
說到這里,我不得不為這部電影的編劇點贊,不得不為這部電影里面這不二的愛情點贊。?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