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說我六歲那年的一段經歷。
那是一個夏天,中午吃飯的時候,只有我和媽媽,于是就問:我爸呢?
媽媽回道:你爸他去城關了,得兩三天才能回來呢。
聽說爸爸去了城關,我的心思就動開了。我從小長在城關,我們家半年前才從那兒搬出來,那里有疼我愛我的房東大娘一家,有曾經朝夕相處的小伙伴,有我熟悉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離開城關的日子里,我沒有一天不在想念那里。我打定主意要去城關“投奔”爸爸,可是又不敢明著跟媽媽說,依我那時的經驗,小孩子的想法,十有八九是要被大人否定的。
下午,媽媽上班去了,我開始把自己的想法付諸行動。去城關怎么走,大致是知道的,六十年代我們縣,算得上柏油馬路的,也就通往城關的這一條。我走出家門,順著柏油馬路,朝著自己的目標奔去。
開始,還走得渾身是勁兒,可是走著走著,就不是那么回事兒了。正值盛夏,酷暑難當,洞開的汗毛孔大量流失了體內的水分,五臟六腑仿佛都干透了,端的是頭暈眼花,意識喪失,步履艱難,很快就失去了向前行走的力量。
就在這時,一位姐姐蹬著自行車,從我來時的路趕了過來。這位十八九歲的姐姐看見有個孩子,昏昏沉沉地一個人走在冒著青煙的馬路上,立刻下車,問我一個人要去哪兒,大人呢?那時的孩子,沒人教過防人之心,姐姐問我的話,我都照實說了,姐姐讓我坐到她自行車后座上,要把我送到城關,我也老老實實地照著做了。
就這樣,在這位姐姐的幫助下,我終于成功地找到了爸爸——雖說差點挨了揍。
后來的日子里,媽媽只要一提起這事兒,就說熊孩子,打小就沒數,要不是人家那位姐姐,你現在還不知道去哪兒了呢!我呢,每每想起這事兒,就有一陣小小的感動,為那位再也沒見到過的小姐姐。
去年,我在濟青高速公路的擴建工地上,發現一位暈倒的女孩。正是冬天,天已經黑了,女孩倒在馬路中央——她的電動車旁邊。馬路上車來車往,十分危險。我讓司機師傅停車,及時把女孩送到了醫院,并通知了她的家人。女孩有癲癇病史,這次多虧救得及時,要不然,后果不堪設想。
女孩的家人千恩萬謝,單位也向我提出了表揚,在此起彼伏說感動的聲音里,我忽然想到:原來,感動是可以復制的……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