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古建筑秋風樓,坐落于晉南萬榮縣境的黃河之濱。秋風樓的創建年代不詳,現存建筑為清代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因樓藏漢武帝劉徹《秋風辭》碑而得名。秋風樓高32.6米,憑河而立,姿態偉岸,氣勢恢宏,崇峻壯觀。樓身三層,磚木結構,十字歇山頂,樓底筑有高大的臺基,東西相通。東門雕字“瞻魯”,西門雕字“望秦”,南面為登樓之正門,周圍磚砌花墻。據史料記載,漢武帝曾多次巡幸此地祭祀,公元前113年晚秋之際,漢武帝劉徹登樓,突感秋風蕭瑟,人生苦短,即興提筆揮毫所賦 “秋風辭”,留下千古絕唱:“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秋風辭》寫得自然雋永,一氣呵成,無斧鑿矯揉之痕,詩情韻味渾然一體,立意高而筆法美妙,比興自然,語言清新。
秋風樓依嶺傍水,氣宇軒昂,正殿建筑宏偉典雅、大氣磅礴,兩側磚雕蒼龍飛舞、栩栩如生,確為建筑與藝術的完美結合,1996年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秋風樓下部的高大臺基,凌空橫跨于一條東西貫通的深溝古道上,秋風樓托地傍水,居高臨險聳入云。傳說這條東西古道是戰國時期的縱橫家張儀出游列國時的必經之道,故稱“張儀古道”。秋風樓下的古道立有紀念標牌“1937年秋,八路軍經此古道,奔赴抗日前線。”當年八路軍第115師、120師、129師三大主力在朱德、彭德懷等領導同志的指揮下,由陜西省韓城縣芝川鎮渡口登船,分批東渡黃河,在山西萬榮縣的寶鼎鎮廟前村上岸。渡河登岸后沿張儀古道穿秋風樓,步行至侯馬北上太行。秋風樓下的張儀古道是八路軍踏入山西大地的第一站,在此留下珍貴紀念。
陜西韓城縣芝川鎮黃河渡口地理位置特殊,河面寬闊,水流平緩,歷為兵家必爭之地。1937年8月底,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后,于陜西三原誓師,開始從韓城芝川黃河渡口陸續渡河開赴抗日前線,掀開了中華民族奮起抗戰的恢弘篇章。八路軍隨即投入了平型關、雁門關、陽明堡等一系列著名戰斗,有力地打擊了日寇囂張氣焰。115師旗開得勝,在平型關摧毀了日軍精銳部隊——坂垣師團,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八路軍東征赴晉浴血太行,為中國抗戰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我年輕時下鄉的地方距秋風樓不過百里,很是欣賞這處不同凡響的名勝古跡。千百年來,詩情雋永的秋風樓默默矗立在黃河岸畔,終年伴隨著中華母親河的滔滔流水,無聲地向人們傾訴著跌宕的過往歲月,無言地送走悠悠歷史,并迎來一個又一個黎明。登樓遠眺,三晉兒女的母親河汾河緩緩淌入中華母親河黃河的懷抱。我曾猜想:奔騰咆哮的黃河蜿蜒穿行在綿延千里的晉陜大峽谷 ,當年八路軍是在哪里東渡黃河奔赴山西抗日戰場的?看書得知是在陜西韓城集結后分批渡河入晉,日后游覽秋風樓,方知當年八路軍隊伍就是通過秋風樓下的古道,腳踏祖國大地,肩負民族希望,奔赴抗敵戰場。八路軍與日寇浴血奮戰的光輝歷程,給秋風里的秋風樓涂抹上一層紅色印跡,讓我在蕭瑟之秋感到一種奮發的力量。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