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有控制欲的父母控制的是孩子的未來幸福
今晚在頭條里看到一個提問“有些90后的婚姻是因為愛情嗎”,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內心不免有些觸動。
我在婚姻登記處幸福家庭輔導中心才做了兩期的危機婚姻家庭干預心理輔導,在遇到的離婚夫妻當中,有一半以上是90后。這種社會情形讓人心生憂患。
每天在登記處辦理離婚手續的排著長隊,比結婚的都多,而且年齡越來越年輕化。
其中,我遇到過一對年輕夫妻前來離婚,咨詢情況,結婚時間不到一年,婚后在一起居住的時間不過1個月,兩個人滿臉充滿了稚氣,一看就是沒長大的孩子。
當他們走進輔導室的時候,后面又跟來了雙方的父母大隊人馬。仿佛離婚不是孩子們自己的事,而是雙方父母的事。而且雙方的父母都帶著對彼此親家的滿腹不滿、指責和怨氣,這樣的家庭,又如何能教會他們的孩子各自幸福呢!
從離婚個案中,看得出,這是一對被雙方父母控制著的孩子,這也是兩個結了婚的生理年齡上的成人,心理仍然沒有長大的孩子,他們沒有力量活好自己,是以婚姻的失敗對控制型家庭的一種新型叛逆,有這樣家庭模式的父母們都看到了嗎?最終孩子的幸福成了他們控制的犧牲品。
每一份感情都值得信賴和忠誠守護,每一場生命的緣分都值得珍惜。每一個孩子都很想活好自己,尤其在進入婚姻之中,他們渴望活出跟自己父母不一樣的幸福,這毋庸置疑,每一對當初進入愛情婚姻的新人一定是都帶著最初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景。
但是,當進入婚姻這個日常瑣碎的大熔爐之中,會發現他們沒有力量撐起更多。因為在這之前,他們能做的都被過度溺愛他們的父母包辦了。他們在進入婚姻的生活中表現的如此無力。
他們習慣于父母照顧他們的方式,他們希望在婚姻里找到各自父母照顧的延續和那份熟悉的感覺。都在對方身上尋找各自的爸爸和媽媽。又由于上一輩父母對人生幸福的匱乏,他們只能給到他們自己認知范圍內的東西。他們也沒有從父母那里得到更多關于婚姻幸福的技巧,在學生時期的教科書里也沒有這門功課。
現在時代不同了,孩子們的價值觀和幸福的觀念也不同了,他們只能在婚姻這種千年不變的固有形式中,在新的價值觀念這種驚濤駭浪的沖擊中,以犧牲自我為中心,不斷摸索沉浮,去探索關于幸福的經驗。
離婚并不代表一場婚姻的失敗,而只是借由這種形式去尋求生命自我覺醒的一種方式。希望那些走進圍城的曾經對婚姻滿懷期待憧憬的人,不論什么原因又出來了,這其實都沒有對錯可言。不管從婚姻中得到或者失去了什么,能夠從中學會對自己的幸福負責就是最有意義的了。
總之,不論哪個年齡段的婚姻,要獲得持續恒久的美好關系,需要兩個條件:一是對對方沒有要求。二是兩個人都做到自己照顧自己的人生。這樣無論跟誰在一起生活都會幸福。
在愛的法則里,愛一個人并不意味著“擁有”那個人。愛也沒有給誰控制誰的權利,更不能改變那個人。愛一個人,只給了你想為他或者她做一些事的權利。而我們恰恰都在犯著這樣的錯誤,無論是在親子關系里,還是親密關系里。父母控制孩子的行為和夫妻之間彼此控制的行為,都會導致婚戀問題的發生。
(文/菩提樹下)
作者:菩提樹下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