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媽的“忘性”
連續幾天的雨,好像秋的前兆。晚上的氣溫涼爽許多。這天還真是應節氣,今天是立秋,又是周六,昨晚就想了今天要包餃子,“秋膘”嘛,要給老爸老媽搶點……
老媽的優點也是缺點,就是“忘性”大,是絕對不會記得今天的“特別”。但現在想起來,這個也是優點吧。
小時候,住在大雜院里,女人沒事時候就愛坐在外頭,七家長,八家短的閑聊,那時,老媽從來不參與。獨自在屋里的時候很多,愛看書,偶爾也臨摹幾張素描,記得一幅風景畫掛在墻上好久。父親會從學校的圖書館里給老媽借書《封神榜》,還有《紅樓夢》等許多……,以致后來母親一直是這樣習慣。那時候沒覺得什么,現在想起了,也是一種風雅吧。
老媽有個老同學楊姨,也是我家多年老鄰居,常來和母親聊天,有一天我在,就聽楊姨一個勁的說,母親只管聽,附和。足足有三個小時沒有間斷。說實話,都是生活瑣事……我聽得都累了。
楊姨走了,我說:人啊,有時候還是忘性大,糊涂點好吧,像你,不去多想那些亂事,心里清靜。老媽卻笑呵呵說:我忘性大,記不住那些……
后來,漸漸的發現老媽這“忘性”的好處了,每次和別人說話,她都是聽的多,說的少,并且在說的時候也是順著對方的思路附和著……
最讓我反思的一次,是在外幾年后,讀過那本《辦公室說話藝術》、卡耐基的《人性弱點》、《學會傾聽》。一次回家和母親包餃子,邊閑聊著,在外的一切竟有“一吐為快”的感覺……其實我是個話很少的人,特別是心事,從來都壓在心底。
事后我反思著,問自己:為什么母親能讓我如此“肆無忌憚”與她交流?原因是她善于傾聽,并且不是用家長似的說教來反駁,而總是能理解和順隨。
這件事給我觸動很大,便想:都說知己難求,而知己簡言就是“一吐為快”的“情不自禁”,而后的暢快。若能如此的對待孩子和愛人,對方的感覺一定會和我一樣的“爽”,而后更會有信任和情感的深入。
現在才慢慢懂得了,母親的“忘性”其實是一種難得的修養,是一種理解之上的豁達,生活里,老媽從來不去計較瑣事。更不會去挑剔和攀比,看著好像“不拿事”,其實何嘗不是有那么點“大智若愚”呢?
當我在想明白后,有一天把這幾個字送給她時,她還是笑笑說:我“忘性”大。
但我知道了“忘性”大的好處了,每個人都會有太多不和自己心意的時候,過去了最好忘掉,別掛在嘴邊嘮叨,對身邊的愛人和孩子,這種嘮叨很可怕,它會讓人不再友好的傾聽,或是無奈的想躲避。對自己,這種壞情緒影響著與周圍親人或朋友的關系。
“忘性”其實完全可以用自我暗示,養成一種習慣,將心里的垃圾及時清理掉,特別是女人,當你漸漸走入中年或老年,不再有更多的追求,面臨回歸家庭后,如果眼里就是些俗事、瑣碎再把男人當成“孩子”一樣嘮叨、管教,想想不可怕么?
現在想起老媽的“忘性”,便覺好可愛了,并且我也被潛移默化的影響著……
(文/筆知心)
作者:筆知心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