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的愛之孩童時代(1)
我是個怕黑的人,可是卻愛上了黑夜的深邃,只有在無人的深夜,我才敢放肆的噴涌心中無法訴說的愛與痛,哭得像個饑餓的嬰兒。
元宵剛過的第二天晚上,我在房間整理行李,整潔的房間和客廳在我的杰作下,無一幸免的亂了個八糟。我在頭疼眾多的衣物該怎么放進只有24寸的箱子里,還有那幾本厚厚的書籍。突然一個身影擋住了我面前的燈光,我抬起來,驚訝的表情控制不住的流露在臉上。
在我驚訝的反射弧還沒消去時,一句響亮的話就砸在我頭上。母親敞開她的大嗓門,一臉嫌棄的說道:“地板上的頭發(fā)怎么不掃干凈!垃圾桶上的垃圾怎么滿了都不倒!還有客廳的東西怎么到處放!這么不愛整齊,以后誰敢要你啊!”我被這幾句有力量的話砸到頭疼,氣著臉也大著嗓門回了句:“沒人要就沒人要,大不了就自個兒過,我正有此意!”母親沒在接話,蹣著身子回房間去了。可我肚子卻憋了一股氣,美美的心情如玻璃落地,嘭的一聲,破碎了。
我看了一眼地板上孤零零的躺著的幾根頭發(fā),那不到三分之一的垃圾,還有客廳里放著的吹風機和手機這兩件“亂物”,一時心里堵得透不過氣。
收拾到一半的衣物散亂的躺在打開的箱子里,我越過它們,習慣的倚在窗臺邊,看無盡的夜空,沒人看見我紅著的雙眼。回家一個多月,我就靜靜的一個人在二樓活動。母親很少會上來,偌大的空間連走路都有回音。那晚在我的驚訝里看到了母親的身影。
那晚我失眠了,也許是因為要離開了,也許是因為母親無緣無故的責罵,失眠的原因我也說不清,反正就是各種情緒一窩蜂的往腦子里涌,怎么都趕不掉。很想放聲的哭喊一回,卻發(fā)現怎么用力都擠不出一滴眼淚,只有心痛得無法自拔。
我不知道是不是每個人都能跟母親相處得像個朋友,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每個人都跟母親很親密,如果你們是這樣,我表示對你們的羨慕,并祝福你們能一直這樣。應該在9歲時吧,就沒跟母親一起睡過,也沒牽過母親的手,更沒向母親撒過嬌,長那么大從沒跟母親談過心。就說吧,我特羨慕你們。
有時我總在想,上輩子是不是跟母親結了深仇,以至于這輩子相互折磨,不是冤家不聚頭?這句話到底誰發(fā)明的,拖出去斬了。哈哈
人們都說外甥像舅舅,也許我就是遺傳了小舅那頑劣又不羈的性子。打小時候起我就特調皮搗蛋,爬得了樹,摘得了果子,玩得了小生物,卻穿不了裙子,活脫脫一個女漢子。家里管得嚴,而我又好動活潑,小時候經常被母親拿棍子打,那棍子跟皮膚強烈接觸的感覺,現在想想都覺得蛋疼。
母親是60年代末出生的農村婦女,那時中國改革開放還沒開始,封建殘余思想依舊根深蒂固,母親那守舊保留的思想也許就是那個年代文化的縮影。孩童時代母親對我們的教育十分嚴格,她認為讀書就是讀書,讀書就不能做讀書之外的事,她恨不得我們一腦子扎進書堆里頭。在整個小學生涯中,我基本每個學期都拿第一,最差也能拿第三。
我出生時都已經90年代了,八股文的舊時代已經過去了,死板的讀書方式讓小小年紀的我不得不反抗。一反抗終成千古淚,調皮的我從此換來了母親的不聞不問,我不知道母親是否真的對我不理睬了,在接下來的日子,我沒再真實的感受過她的愛。也許她的愛太特別,以至于年紀很小心智又沒發(fā)育成熟我的真的無法領會。
小時候我身體比較弱,長得又瘦小,早上經常發(fā)低燒,要等早上太陽公公曬屁股時,低燒才會漸漸的退下去。一開始我跟母親說了這情況,母親總是看了我一眼,然后悠悠的說了一句:“發(fā)低燒我也幫不了你啊,自己看看家里有沒有藥。”
當時我才小學二年級,對文字認識并不多,對藥品的認識更是少之又少。小時候也經常肚子不舒服,跟母親說時,母親依舊是那句不變的回答。還有其他很多屬于小孩子經常出現的病痛,每次得到的都是那句回答。長大之后的最痛苦的后遺癥,是胃病,真是一痛起來不要命。
家里有個抽屜是專門放零錢的,每天都會有好幾十塊的散錢在那里備用。每次身體不舒服,我就拿張凳子爬上去,拿上錢就自己走著去診所看病。
拿回來的藥一般放在房間里,從生病到病好,母親全程不知道,有時候看到了,也沒過問。我總是在祈禱,祈禱母親能看見我那因為生病而蒼白無力的神色。都說生病是一個人最脆弱的時刻,心里上是極度需要關懷的。我從一次一次的渴望到失望,似乎已經習慣了,習慣了這樣的生活。
長到那么大,有兩次大病是告訴了母親的,一次是半夜高燒不止,并且全身發(fā)抖。另一次是高中得了闌尾炎,痛得連動個手指頭都像被刮了一刀。我時常看見,看見老姐生小病時母親焦急的打電話讓父親趕回來送老姐去醫(yī)院的神情;看見母親因為父親忘了帶老姐去買藥而吵架的場面;看見哥哥生病,母親殷勤的遞藥的動作。看見得太多,而屬于自己的畫面又太少。
至今我都想不明白,想不明白很多事,想不明白姐妹間的平常吵架,母親為什么會歸罪于我,也想不明白母親為什么舍得拿棍子往我腳上打,而那時的我10歲,姐姐已經14歲。
后來跟母親的關系越來越僵,基本我提出的要求,即使是及其微小,母親也會認為無力取鬧。而同樣的要求,姐姐去提,母親卻一一的做了。這時我總會呵呵的笑著,笑得比哭還難看。
小時候我時常放學回家就一個人蹲在門前,家里沒人,不敢回家。父母親白天要上班,哥姐讀寄宿學校去了。不敢回家的原因是很小就一個人睡,被詭異的黑夜嚇怕了,還有一次就是做了一個很恐怖的噩夢,噩夢地方時家里。而這些恐懼沒人訴說,一直伴隨我到五年級。當聽說小學也要寄宿在學校時,我開心得像要被無罪釋放的犯人一樣。從那時候起,就開始了到至今為止長達10年之久的寄宿生涯,幾乎占據了現今人生的一半時間。
那時的寄宿生活很艱難,要洗澡,還有自己從一樓抬熱水上五樓,還經常沒冷水,沒冷水依舊要去一樓抬。不像現在,宿舍有洗衣機有熱水器有空調。學校的飯食更是差得無法形容,一滴油都看不見,現在貴賓吃的食物比那時我們吃的好上n多倍,而我們是人,貴賓是狗。
無法想象吧,一個90后的孩子出生在富裕家庭(后來由于其他原因沒落了),卻是這個樣子,連自己都覺得不堪。
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心里都是怨恨母親,在我最需要愛的時候卻無法獲得,在我已經羽翼豐滿,可以到處自由飛翔時,卻意外的會得一些遲來的愛。那種怨恨矛盾糾結的心情用文字已經無法表達。
看過了很多人,遇到了很多事,才漸漸的開懷了。愛得深,恨得多,恨得深,愛得多,沒有愛就沒有恨,沒有恨就沒有愛,愛恨交織。執(zhí)于一念便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萬物俱開。親情永遠是我們割舍不了的緣,誰對誰錯也好,原諒別人其實就是在原諒自己。也許是我錯了,也許是母親錯了,這錯找不著源頭,如果真的要溯源,我想是源于愛吧。
其實我很愛她。
【作者的話】這是我小時候跟母親相處的模式,接下來還會有續(xù)篇,以自我的親身經歷來剖析,是想讓更多的人知道,家庭對一個孩子的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是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希望光大人們能重視家庭教育這個問題。
(文/影子)
作者:影子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