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房子
父親·房·小樓
父親,一米七五的個子,體格偏瘦,但他有一副剛毅的面孔,歲月的滄桑在面部留下了深深的印跡。不論是在單位或晚年退休在家;父親在親戚朋友鄰居的眼中,口碑絕對是好的:以不服輸,只要有心,沒有干不成的事。
在咱們濟源,家里沒有像樣的房子,不僅孩子到了婚娶時找不到對象,且在眾人面前也是抬不起頭的。
父親一輩子蓋了三次房。從我記事起,我們家住在村西的兩間土坯房中,后墻上裂開了一條能過手掌的大裂縫,從墻后引進一條水交電線,一個渾黃的十五瓦掛口燈炮,就是家中唯一的電器。
父親遠在外地工作,家中有年邁的奶奶和母親拉扯著我們姐弟四人,因家中沒有男勞力,在當時靠工分吃飯的生產隊,家里每年都是缺糧戶。
父親是個孝子,為了照顧年邁的奶奶和常年缺糧的家庭,以低于家鄉單位十幾元的工資,毅然從洛陽調回濟源。大姐、二姐、三姐相繼成年也能掙工分啦,家里也因父親的調回,條件也慢慢好起來。父親想到了蓋房,召集親朋好友,拉土的拉土,請匠人蓋起三間大瓦房,說起大瓦房所用的兩根大梁,那可用了很大的力氣。兩根大梁長兩丈,是父親托舊友從以前工作的洛陽欒川龍須灣林場拉來的,聽父親講,當時正值文革后期,用汽車捎拉到洛陽,被當時的紅衛兵攔下,幾經周折,才被放行卸到洛陽火車站貨場。父親連夜冒雨徒步直回到濟源,借了兩輛平車,伙同我叔叔家大哥和兩位親戚,帶著幾燒餅,翻山越嶺,硬是用平車將兩根大梁拉回濟源。當時聽父親講,自己難以至信,在當時交通相對不發達的洛陽至濟源,黃河上還沒有橋,是用渡船才過的黃河。
就這樣,我家在村東蓋起了三間大瓦房,中間是客廳,因為是兩丈的大梁,這在當時的農村跨度是最大的,一般人家大梁也就一丈三四長,可我家房子卻能分出了四個單間,在八幾年的農村,是相當讓人羨慕的。
時代在發展,歲月在變遷。三中全會以后村里有錢人漸漸多起來,有人蓋起了二層或三層的磚混小洋樓,家里的房子也漸漸失去了往日的風采,這年父親已77歲,退休在家已十六年了,他平時除了和母親操勞那一畝多土地外還在村里干起了小商店,那時的小浪底專用線還沒有修通,以留養以南的村去市里,大小車輛途經我村,這樣給父親的小商店帶來了不小的利潤,小到針頭線,大到啤酒飲料。夏天父親會支起涼棚,擺上冰柜,提供冰糕冷飲,冬天會在攤旁隆起一堆紅紅的炭火,給過往的人帶來片刻的溫暖。
這時的我已參加工作十七年了,也娶妻生子,在市里有了房子,有了家,手里也因妻子的勤儉操持有了小小積蓄。
在2000年的時候,父親提出第三次蓋房,父親已在先前準備了十二萬塊紅磚,再備些水泥、沙、預制板,就可以找建筑隊開工建房了,經過幾個月父親親歷親為,終于在老房前面一排建起一個跨度十二米、帶陽臺的兩層小樓,面積四百二十多平方,站在小樓前,看著眼前高大的貼著磁磚的小樓,父親充滿疲憊的臉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父親已于2012年的三月十六日,離開了我們,離開了他用心血和汗水筑起的溫暖的家,親愛的小樓,他留給我們不僅是有價的小樓,更是那從不服輸,腳踏實地,認真工作,不甘人后的無價精神,我們永遠懷念他!
(文/愛無痕)
作者:愛無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