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歸,當歸
當歸,當歸,知路,當歸矣。
“檳榔一去,已歷半復,豈不當歸也”?稼軒行軍在外,已是多年,獨留妻子待家望歸。百般想念,萬般無奈,盼著盼著,終是盼來了一封家書,稼軒說,當歸也。妻子回道:豈不當歸也?此去經年,晝夜相思,稼軒,你怎當不歸?當歸,當歸,這是一個妻子對丈夫的思念。
“曰歸,曰歸,歲亦莫止”說啊,該回家了,該回家了啊.“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想當年,走的時候,岸邊楊柳,初冒新綠,那天陽光正好,投下湖面一片粼粼波光,映著楊柳樹,那滿樹的綠,看得我是滿心的歡喜,也滿心的對疆場的憧憬,只是放不下的還是我那老娘和剛過門的娘子,還有手上的這包“當歸”,如今回來了,在這個雨雪霏霏的日子里,我回來了,不知你們是否還在楊柳樹下等著我。當歸,當歸,這是遙遙萬里對家人的千思萬念。
“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早些年,為了生計,為了前途,有的人不遠萬里,或是滿處求官,或是赴京趕考,或是四海為家。漸漸的,他們或許發達了,或許中舉了,或許安居樂業了,但家的距離卻越來越遠了,他們從官員,舉子通通成為“游子”,客居他鄉,寄人籬下,也許有的人回家了,但也有的人回不了家,抑或是不敢回家,“近鄉情更怯”,怕的不是其他,而是對家的陌生,是“不敢問來人”的情怯,作為游子,可以悲歌而泣,可以遠望當歸,但真的是這樣的嗎?當歸當歸,這該是游子對故鄉的百轉千回。
“式微式微,胡不歸?”,當歸,可為何不歸呢?太白子美,傾其一生,壯游四方,弱冠之時,而立之年,不惑歲月,他們的大半個人生都用在了大半個中國上,獨獨除了家鄉,為什么呢?在那個重視門第的年代,即使可以科舉入仕,但人情世故不可避免,官場中無親無故卻能直上青云的人可謂少之又少,太白無搖可扶,只能到處攀親認故,子美官場有人,卻仍要拜親訪戚,以求得朝中支持,“天長路遠魂飛苦,夢回不到關山難”,千里壯游,行路之難,不過是為“微君之故”“微君之躬”,如果不是君主,又“胡為乎中露?”,又“胡為乎泥中”?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陶淵明“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彭澤縣令,在“世與我相違”時,選擇了“請息交以絕游”,回歸田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聽漁歌唱晚,看雁陣驚寒,這是他的歸宿。
“歸去來兮,吾歸何處?萬里家在岷峨”,對于“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蘇軾來說,家作為歸宿,卻遠在萬里之外,“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世間之大,蘇軾也不過是漂泊之中的一人,于他“江海寄余生”也許是最好的歸宿吧。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奉旨填詞”的柳三變,一句“淺酌低唱”斷送了他的三十功名,此后他的八千里路云和月,不是天涯羈旅,就是勾欄瓦肆,酒醒時分,楊柳兩岸,風月闌珊,火樹銀花處,便是柳永的歸宿。
不知歸路,且去大醉一場,酒醒了,夢,也該醒了。又怎會不知歸路?
無論你是誰,無論你在哪里,夢醒時分,天亮了,就該啟程了。
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
當歸,當歸。
【作者的話】當歸,當歸,前行之時,回頭看看,希望能在某個時候,驀然回首,那景,那人,那情,皆在燈火闌珊處。
(文/易若央)
作者:易若央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