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家一直都在
我的家鄉是北方的一個普通村莊。因為常年在外面工作,每年只能在家里呆為數不多的時間,仿佛家已經成了短住的旅舍。而我也似已成為了一個過客,腦海里的家的印象越來越模糊,對家的美好的念想大多只停留在了兒時的記憶里。
最美好的畫面定格在了小時候的某個冬天:雪,下的很大,整個大地都被銀裝素裹成漫畫里的童話世界。積雪剛剛沒過腳脖兒,每一個腳步都能在上面發出嘎吱嘎吱的清脆聲響。早晨的太陽并不怎么耀眼,稍微有些暖意的光輝,拉長了地面上三個人的身影:我,哥哥,還有父親。我們在去姥娘家的路上。一路上,我拉著父親的右手,父親牽著哥哥的右手。一邊走,一邊聽父親給我們講故事。路上很靜,也沒什么人,只有小孩子銀鈴般的笑聲在空中飄蕩,久久不停……
最幸福的當然是在過年的時候。在外地打工的父親總會帶好多好吃的回來:核桃,麻糖,罐頭……母親呢,會張羅一大桌飯菜。那時候,難得能吃頓餃子。母親一個人忙活著,和面,搟皮兒,包餃子,任由我們姊弟三個在她身邊嘰嘰喳喳地鬧個不停。等敬過財神爺,關老爺,灶王爺還有老天爺,就該吃飯了。一家人圍著一張小圓桌,奶奶坐在上位,我們小輩兒或站在桌子旁,或依偎在大人的懷里,或坐在凳子上。大人們會嘮一嘮一年的收成,或者張家長李家短的閑話家常,無憂無慮的我們只顧著吃剛出鍋兒的餃子,著急地,被熱乎乎的餃子燙紅了臉兒,反而幸福地笑出了花兒……
最快樂的是幫助一位撿垃圾的老奶奶。那還是在上小學的時候。我和幾位小伙伴兒發現有一位老奶奶在學校后面撿垃圾。她大概有七十多歲的樣子,當時正吃力地拖著一只大口袋。我們見狀,便連忙上前幫她撿一些值錢的瓶子,紙殼什么的,還一直把她送到了家里。之后,我們就經常去老奶奶家里,幫她收玉米,幫她打掃衛生,幫她撿垃圾,她也一直把我們當做親人一樣。現在時隔多年,我們再也沒有回去看看她,也不知道她怎么樣了呢?
……
還有太多太多的回憶,酸甜苦辣,想起來卻總是成了甜蜜。
現在我已經長大,再回不到那個少年時光,每次回家,也不能再像兒時那樣瘋瘋傻傻。家鄉的一切也都在變化:父母漸漸老了,歲月爬上了他們的額頭,佝僂了他們的軀背;奶奶去世了,村里的好多熟悉的面龐再也見不到;瓦房換成了平房,樓房……
但父母對我們的愛并沒有變,父親依然會在醉酒以后才會絮絮叨叨地說個不停,教我們怎么做人,母親也還是喜歡靜靜地看著我們,問問哪兒疼,哪兒癢,重復著一直在重復的話語。
每次回家之前,父親總會打電話一遍遍地問我,啥時候回來,哪趟車,提醒我在路上要注意安全,平安回家。還沒到家門口,母親總會早早就在胡同口等著了,翹首以盼。小外甥和外甥女兒總是飛快的跑上來,想看看舅舅這次帶了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回家之后,照常是噓寒問暖:單位里怎么樣,怎么又瘦了,吃的好不……雖然每次都是這樣,可我卻總也聽不厭,堅強地告訴他們,我很好,吃的好,住的好。癡癡地看著這么一家子人,心里除了滿滿的溫暖和感動,怎還能有別的奢望。
我終于明白,其實家,一直在那里,靜靜地看著我們出門,又一直默默的等著我們回來。
(文/白石先生)
作者:白石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