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與詩詞相伴
中秋與詩詞相伴
好多年沒有和家人共度中秋了,在這個帶著鄉愁的日子,我翻開詩詞,步入美妙的時空隧道,感受古人濃濃的思念。
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靜夜思》
公元726年,正值開元盛世,喜歡游歷四方的李白如今旅居揚州。月圓之夜,李白望著天空的一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吟唱出“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千古名句。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新穎的想象,只在一抬頭一低頭之間道出了多少異鄉游子的心聲,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千百年來,吸引著無數的讀者。
我的思緒從書本游離,抬頭望著想象中的明月,低頭想念遠在家鄉的親人們,他們在做些什么,是否像我一樣望月思親人?
二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又是中秋月圓之夜,一輪明月照著大地,鳥兒回巢休息,周圍一片寂靜。此時,有多少游子正仰望著天空,月光柔和,桂香隨著冷風絲絲縷縷的吹來,這桂香是從廣寒宮飄來的嗎?在今夜抬頭望月的人有千千萬,他們都在思念著誰?
從上學起,在家中的時間慢慢的少了。多少個中秋的夜晚,我也是這千千萬萬望月思鄉的人們中的一個,每當都到這些文字,心中便有著無言的感傷。
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
公元1076年的中秋,遠在密州的蘇軾與弟弟蘇轍分離已有七年之久。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仕途不順,蘇軾只能輾轉各地為官,與親人長久分離。但是,在蘇軾的詞里,我們讀到不是剪不斷的離愁和怨恨,而是樂觀和曠達。在這里,中秋望月不再是凄涼的,而是“千里共嬋娟”的釋然。
讀者蘇軾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我感受到一種積極的力量。是啊,正如月的陰晴圓缺,人生總免不了悲歡離合。雖然異鄉為客,但我們與家人依然可以欣賞同一輪圓月,送上長長久久的祝福。
月亮是那么的皎潔,它承載著無數詩人的思緒,也寄托者無數讀者的情感。讓我們進入它們的作品,體會自己的人生。
(文/星陽)
作者:星陽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