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北大學生涉嫌弒母”案件
3月3日,福州警方發出了一則懸賞通告,通告一經發出,就在朋友圈、微博瘋轉,各大新聞媒體也甚為關注。通告稱,北大大四學生吳謝宇涉嫌弒母于福州某中學的教職工宿舍。事件經過在此不多加陳述。那么,事情真相到底如何呢?時至今日,警方和媒體已沒有給予最新消息,真相不知。
當媒體爆出嫌疑人吳謝宇是北大學生時,首先躺槍的是中國的應試教育,再者是家庭教育。吳謝宇生長在一個單親家庭中,母親是中學教師,所以輿論更多的是把責任推在她母親施加的壓力上,然而事實未必如此。從吳謝宇高中同學的口中可知,他學習成績很好但不會死讀書,算是學神級別的人物,所以,他弒母的原因跟輿論口中的應試教育和家庭關系大嗎?有關系,但更加涉及到了心理健康的教育。歸根結底還是能跟應試教育扯上關系的,中國的應試教育只注重分數和排名,并不看重心理健康教育,對于這一點大家有目共睹。
關于北大大四學生涉嫌弒母一事,個人更傾向于把原因歸結于心理問題。吳謝宇在人前大受好評,而在背后卻涉嫌把親生母親殺害,可窺見其內心的病態。而這種心理病態的造成也是多方面,有家庭原因、教育原因,也有自身原因。至于他的家庭生活如何,我們無從知曉,關于教育我們可想而知。在各個學習階段,教育體制都把學生逼得緊,小學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初中要考上重點高中,高中要考上名牌大學,大學要拿學分。如此功利化的學習極易造成學生內心的空虛,抑郁、心理病態、自殺等問題屢見不鮮,年年都有這樣的案例。但是,并沒有多少人提議從心理健康教育上來緩解此類問題。說好的減壓好像也沒有什么效果。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體制是勢在必行的,媒體和輿論揭露問題,國家就理應重視問題并盡力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句話就把事件略過去。從事教育工作的全國政協委員任芳在兩會談及此案, 她認為,“像這種特殊的案例要重視但不要把它放大,不然對其他有輕度心理問題的孩子可能會造成負面影響。”政協委員任芳提及了心理問題,卻是把此案當做特殊的案例,難不成要所有有心理問題的人都大鬧一番才能引起足夠的重視么?據任芳所言,她只是不想影響其他有心理問題的孩子,而沒有提出要幫助有心理問題的孩子走出困境。
從一個吳謝宇投射到整個社會,會發現心理問題已經不是個例了。
以我身邊為例,在和同齡伙伴交流時,有很多人心理都有一定問題,或輕或重,其中以抑郁居多。就我個人而言,我唯一接觸過的心理問題教育就是大學入學之后的一次心理測試和一次心理回訪。心理測試側重的是孤立和合群的問題,對于這我無話可說,而心理回訪呢,無非是心理老師問三四個無關緊要的問題,并沒有什么指導性的意見。就像科學家拿小白鼠做完實驗之后就把它扔一邊,可能連實驗也說不上,只是應付一下領導指派下來的任務罷了。試問,這樣的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而言又有什么價值?
不管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不能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多多關注孩子的心靈,而不是灌輸一些功利化的觀念。吳謝宇案件不足以影響整個社會,但也為家庭以至國家敲響了警鐘。但令人失望的是,吳謝宇案件似乎只是一時之熱點,在3月11日之后就杳無音信了。個人、媒體乃至國家只是把吳謝宇案件當做飯后談資?
(文/寧書凡)
作者:寧書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