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的老人,令我心酸
昨天,受老同學所托,叫我去縣中醫院給幫他媽媽買治療腿風濕的藥。
下午兩點多時候,就將可以服用差不多夠三個月的藥,送到了同學媽媽住的地方,見到阿姨,發覺比上一年見到時,越顯衰老和瘦小,并走路一瘸一拐,阿姨熱情的倒了杯開水給我,執意的叫我坐下喝點茶,我卻因還有事要去派出所辦理,就沒停留多久,只是簡單的和阿姨寒暄了幾句,放下藥,交待幾種藥名就下樓了,可是老人硬是忍著疼痛把我送了出來,只到我走到街心向樓上回望時,老人依然目視著我,頓時,心中有種莫名的痛和心酸噴涌了出來。
俗話說:“養兒防老”,兒是養了可又如何防老,養老呢?
“父母在不遠行”,這父母在啊,可兒又不得不遠行去謀生而另求發展。
也許這個現實的時代就是這樣一特色;外出務工、留守兒童…在農村早已是約定成俗了,甚至不可突破的定律了。
我想不僅僅像我們這樣的小城鎮,有這樣突顯的問題,各中小城市也不乏很多空巢寡孤寂老人的存在。不是以前看到一則電視新聞,報道了一位耄耋老人,在自家房子里離世半年之久才被人發現,想來是多么的令人心寒……
今天上午剛練完車,正準備休息閑坐一會時,只見一個年邁的村嫗,戴著頂破舊麥草帽,佝僂著身軀,擔著一肩拾荒來的廢紙皮和垃圾,緩緩慢步地向我們休息的亭棚走來,一屁股毫不客氣的就坐在休息區的條椅上。
原以為是我們練車的場地上,有什么丟棄紙皮和飲料瓶,讓老奶奶直楞楞的走來。當老奶奶倚靠在條椅上大汗涔涔,露出幾顆牙,唏唏的喘氣時,才明白老奶奶因為累得辛苦了,需要休息一下。
看到她那辛苦的模樣,我也歇息會,用關切的口吻同老奶奶攀談起來,問老奶奶如此高齡怎么還在拾撿廢品呢?
原以為老奶奶會對生活有一翻怨恨,或者用悲憤的語氣來向我吐槽她的兒女們是多么的不孝順,對她是多么的不聞不管……
可是,老奶奶只是一個勁的說自己年紀大了,活著是累贅,兒女們各有各的家,各有各的苦和壓力,自己還可以動,就撿點廢品換點油鹽錢。盡管老奶奶沒有幾顆牙齒,說起話來不怎么關縫,聽著有點吃力,但她模模糊糊吐出的話語,還是大致領會得懂了。
當老奶奶起身離去的時候,我還是情不自禁的問了老奶奶今年高壽,當得知77歲,可以用風燭殘年來形容了,比起我同學的母親要年長了點,但我們可以想象下,這個老奶奶要么兒女不在身邊是個空巢老人,要么就是老伴早就離世成了孤寡老人。
其實,我們應該很清楚老人們需要什么,人活到一定年歲,需要的是親人的陪伴和問候,但是在現實的現代社會中,如何把陪伴和贍養老人,與外出務工合理的解決好,確實是“魚和熊掌,兩者不可兼得”的事情。于是,相當一部分留守和孤獨落寂老人,便成了農村,中小城鎮普遍現象和問題。
?。ㄎ?仲翔)
作者:仲翔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