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任安書》背后的故事
《報任安書》背后的故事
作者/許尊先
“他以自己殘破的生命,換來了一個民族完整的歷史;他以自己難言的委屈,換來了千萬民眾宏偉的記憶;他以自己莫名的恥辱,換來了華夏文化無比的尊嚴。”是誰那么偉大?是誰續寫了華夏文化?是誰不顧自已殘破的生命,茍活著用壞了一支又一支筆,使中國浩瀚的五千年文化延續至今?
秉筆風范,千載永存,史家絕唱,萬古流芳。他就是《史記》的作者司馬遷。是一個受盡屈辱,慘遭迫害險些丟掉生命的殘疾之人。他用前人無法想想的毅力,智慧,完成了這部宏偉巨著。
要了解《史記》的創作,必須讀一讀《報任安書》。作者以無限憤懣的心情,敘述了自己蒙受的屈辱,傾吐了他內心的痛苦和不滿,他舉例說明了“隱忍茍活”的原因,表達了就“極刑而不慍色”堅持完成《史記》的決心。
任安,字少卿,少年貧困,投奔衛青。后任益州刺史。西漢巫蠱之禍中,任安被判犯有不忠之罪,被羈押入獄。任安是司馬遷的好朋友,在獄中給司馬遷寫求救信。《報任安書》就是司馬遷的回信,而這封信卻成就了中國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要憑證。司馬遷在信中告知任安,由于自己位卑言輕,也無法挽救任安的性命。而自己的屈辱就是對李陵事件說出了自己真實的看法,不但沒被采納,反遭嚴厲的迫害,差點丟掉性命。為繼承父親的事業,忍辱負重,在極為艱難的困境中,曾居糞土之上,以耗子同眠,以豬狗同食歷時十八年,耗盡余生的精力,終于完成了宏偉巨著。
《史記》全書130篇,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對后世的影響甚是巨大。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與《資治通鑒》并稱為“史學雙璧”
司馬遷,字子長,陜西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早年受學于孔安國,董仲舒。他漫游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因替李陵敗降爭辯之事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奮完成所著史籍,他以其“究天下記示,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從而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是公認的中國史書的典范。被后人尊稱為歷史之父。
在了解司馬遷和任安的個人成長經歷,再讀《報任安書》,我泫然的不僅僅是他的屈辱,也是同情任安被腰斬的無助。一個昏庸多疑的皇帝,對人仁志士的迫害,反而成就了司馬遷著書雪辱之志。他在信中列舉了前代先賢在屈辱下發奮努力的故事,用來激勵自己,彰顯了他對生命和事業的坦然自信。他“所以隱忍茍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是“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他的這種將個人價值置于歷史長河中來衡量的宏闊眼光,終于使他超脫了庸常的“死節”,而選擇了一條更為考驗人的精神與意志的荊棘之路。
《報任安書》見識深遠,辭上沉雄,情懷慷慨,詮釋了重于泰山和輕于鴻毛的生死觀。
又一炷香燃盡,陋室之中飄逸著茴香之氣,每次閱讀《報任安書》之前,我都會點上一炷香,在禪靜的氣氛中靜靜的悟道司馬遷的偉大。《史記》的光芒足足照亮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并不斷的延續著。這是華夏的幸事,這是炎黃子孫的幸事。
我合上了《古文觀止》,擦了擦濕潤的眼眶,凝現著香爐中絲絲的煙縷緩緩升起,仿佛冥冥之中看到司馬遷帶有欣慰的深邃眸子,從他眼眸中發出的光芒仍將繼續直射在中華大地上,直射在你我的心中……。
寫于聽雨樓,2020.2.16
(文/敬賢)
作者:敬賢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