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格局
去年夏天,我跟著一個公益組織去齊河慰問幾個困難家庭的孩子,同去的一些家長還帶著孩子。
穿過一個高樓林立的小區,不遠處的一個村子,就是我們要去的目的地。村子里的路坑洼不平,污水橫流,與旁邊的小區反差很大。我們一手拿著慰問品,一手拎著褲腿,小心翼翼的穿過街道。
走到一個不是那么破爛不堪的大門前,領著我們去的當地的義工向我們介紹:“今天咱們先去這家吧,這家的男主人前年出車禍死了,媳婦不堪忍受痛苦,離家出走,至今不知所蹤,孩子今年上初中,跟著爺爺和老奶奶一起生活。”
走進大門,我們都驚呆了,只見一位瘦骨嶙峋的老奶奶,只穿著一件黑色的短褲躺在一個麻袋片上,沒有牙齒的凹陷的嘴在不停的嚼啊嚼啊,不時的發出呻吟。
同去的孩子,驚恐的躲到大人身后。一個大姐見狀,連忙拿出我們帶去的衣服給老人穿上,我呆若木雞的一時都沒有反應過來,愣愣的看著眼前的一切。
走進院子,幾間墻皮斑駁低矮的房屋映入眼簾。西邊一間小屋是廚房,廚房里有一個煤爐,爐膛里放著柴火,一個破了沿的大水缸立在門后,一個用磚頭墊起的舊櫥子倚在墻角。
正房也是讓人不忍直視,磚頭支撐的木板床,破舊的不能再破的露著海綿物的沙發,掉的看不出漆面的桌子,一臺像我們家二十年前丟棄的電視機……
一個皮膚黝黑的男孩,怯生生的看著我們。他穿著一件紅色T恤衫,外面穿著一件校服,一條兩邊有著白色豎杠的藍色的陳舊的運動褲,腳上穿著一雙有個破洞的球鞋。
同去的孩子,拿著一包課外書籍遞了上去,大人們放下兩桶花生油和衣物,男孩嘴角露出不易察覺的笑容。
一起去的醫生李主任關切的問了問孩子的上學情況,臨走告訴孩:“一定要好好讀書,只有讀書才能改變現狀。 去濟南上高中吧,我把電話留下,我可以資助你。”
一起來的一位民營企業的負責人告訴孩子:“給你我的名片,無論是上學還是輔導班,花多錢告訴我,我掏。”
臨走時,我忍不住走上前,拉著孩子的手哽咽著說:“孩子,你聽阿姨的話,一定要好好讀書,只有讀書,才能幫你走出困境。”扭過頭,我悄悄的擦了擦眼角的淚水。
那幾個剛才還活蹦亂跳、嬉戲打鬧的孩子忽然間像長大了一樣,沉默不語,眉頭緊鎖,小手緊緊的拉著爸爸媽媽的手。
人類的同情心,把我們每個人彼此連接起來,不是出于憐憫或者同情,而是因為我們作為人類,已經學會了怎樣把我們苦難,轉化為對于未來的憧憬。
城里的孩子,永遠不知道在美好的世界以外還有這樣一群孩子,如果父母不讓孩子傾聽別人的故事,不去認識外面的世界,孩子怎么可能成長為一個對自己有所要求,對他人有所同情的人呢?
每到周末,英雄山文化市場上的人們就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各種古玩字畫,筆墨紙硯,圖書文具,體育用品琳瑯滿目,叫賣聲,討價聲不絕于耳。
那年夏天,女兒剛上小學,一家三口去文化市場,女兒一路蹦蹦跳跳,歡快的像一只小鳥,看到什么都非常好奇,摸摸這,碰碰那。
市場的一角,一對母女引起了她的注意。那個孩子坐在一個幾塊木板子用釘子釘起來的小車上,兩只腿明顯殘疾,恐怖的擰在一起,七八歲的樣子,卻像個不到一歲的孩子。旁邊的媽媽也是如出一轍,只不過能夠借助兩個矮矮的小木凳支撐勉強移動。孩子臉上的高原紅特別明顯,本該稚嫩的皮膚卻有些粗糙。她們面前放了一個破搪瓷缸子,里面有幾張一元的紙幣,更多的是一毛或者五毛的硬幣。媽媽拿著一只黑暗的看不出顏色的麥克風,哼哼唧唧的唱著歌,左邊的一個破舊的音箱發出沉悶的聲音。女兒睜大了眼睛,小嘴半合著,一臉的茫然。
來到文化市場的書店,我給女兒說:“你自己去看吧,喜歡啥就買。”不一會兒,女兒抱著十幾本書出來,我看了說:“好家伙,你看的過來嗎?買這么多?”
她委屈的,小聲說:“媽媽,給您商量個事好嗎?我送給那個姐姐幾本行嗎?她們太可憐了!”我蹲下來,抱緊孩子說:“好孩子,你做的對,媽媽應該向你學習,等下次再來,你還可以給她帶禮物。”女兒高興地抱住我的脖子,狠狠地親了我一下,說:“媽媽,我就知道你會同意的。”
看著懂事的孩子,想想那對可憐的母女,我的眼睛濕潤了,透過我模糊的雙眼,我看到孩子那雙像珍珠一樣純潔明亮的眼睛,散發著善良的光芒。她的綿薄之力也能夠幫助別人,所以她感受到幫助的快樂。
龍應臺曾經說過: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父母如果希望孩子成長為自覺、自信、有愛心的人,就應該讓孩子知道,他們小小的力量,一樣能有所為。他們同樣可以對別人的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同樣可以改變世界。
(文/敏子)
作者:敏子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