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冷漠
在弱者和生命面前,在拒絕和援助之間,在這和諧的社會集體大家庭里,我們沒理由不選擇幫助他人。
曾幾何時,每當提起雷鋒這兩個字時,濃濃的敬仰之意油然而生,這位曾經把樂于助人為己任,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的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懷的倡導者,卻遭到網絡的質疑和抨擊,讓原本根深蒂固的雷鋒精神為之顫動,一度讓人們不在相信彼此,從而變的自私,變得自利,變得冷漠。
2006年,一位普通的南京市民扶起了被撞倒的老人,本以為可以得到老人的贊揚和感激,不料卻當頭棒喝,惹了一場糾纏不清的官司。結果在互聯網和媒體的大肆報導下,鬧得滿城風雨、人心惶惶;2011年,年僅2歲的小悅悅前前后后遭遇兩次碾壓,路過的18位路人卻視而不見,漠不關心。不禁讓人坐嘆這“世風日下”的社會,“隨波逐流”的人心,到底是社會在變遷,還是人心被蠱惑,值得我們好好深思!
通過這兩件事,讓我們反思。在弱者和生命面前,我們真的要選擇冷漠和無情嗎?在拒絕和援助之間,我們非要在自己心中筑起一扇高高的圍墻嗎?把自己隔絕在一個人的世界里,不覺得孤單和無助嗎?在道德的拷問和良心的譴責下,我們捫心自問,我們還是一名合格的公民嗎?
其實,不然。我們相信,這個社會是充滿愛的,盡管有時候生活會被一些不良的風氣所感染,但只要我們堅持善良多一點,惡就會少一點;只要我們熱多一點,這個世界溫暖就會多一點。下面就讓我們看看這一列列溫暖人心的畫面:
2008年初,雪災幾乎吞噬了整個華南地區,湖南郴州成了一座冰城,河南唐山13位村民得知這消息后,他們“拋妻棄子”在這大團圓的除夕夜自發的組織前往災區,組建成了一支電力搶險搬運隊,每天起早貪黑,默默地在為救援工作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5月12日下午,在得知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后,宋志永和12位兄弟商量后,幾經輾轉來到災情最重的北川縣城,成為最早進入北川的志愿者之一。他們用最原始的方法——鐵錘砸、鋼釬撬、徒手刨,不斷尋找幸存者。他們與解放軍、武警戰士一起,搶救出25名幸存者,刨出近60名遇難者遺體。
這一件件的事例,是愛心的傳遞,是心與心的相系,他們告訴我們,不要讓我們的靈魂沉淪下去,我們要筑起心中善良的溫暖之火,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和關心的人,我們要充分發揮愛憎分明,樂于助人,無私奉獻,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的“釘子精神”讓曾經迷失在愛與恨邊沿人們,懸崖勒馬,重新找回那份愛心和勇氣,去關心人民,關心社會,關心國家。
(文/╰S u M m e r)
作者:╰S u M m e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