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赤子之心辨世間黑白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幸福的解釋是指生活狀況稱心如意,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感覺快樂,一個家庭的美滿。原來幸福從來就是簡單的,她沒有躲藏,沒有飄忽,無需打造,無需刻意,只要感覺回到最初的簡單,就是幸福。所以懷有赤子之心的人們往往是最幸福的。
2011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索爾·佩爾馬特在得知自己獲獎時的從容心態(tài),讓我更加堅信:人生最大的幸福并不是擁有巨大財富,重要的是心靈的充實和自由。汲汲于名利和物質(zhì)享樂的人,反而會常感無聊,疲倦或空虛。《小王子》中一句所有的大人都是小孩,讓我深思不已。每個深諳世故的大人,都曾有一顆分辨是非的赤子之心,但后來這顆心麻木了,對世間的善惡美丑不再了然于胸,而佩爾馬特則不然,在學(xué)術(shù)上他仍保留一顆赤子之心,以赤子之心辨世間黑白。
我忽然間理解了在承天詩夜游的東坡,何以唱出“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的頓悟喜悅;理解了為何痛苦之下的貝多芬,依然能譜出《歡樂交響曲》;理解了沈從文為什么會有那如水一般的博大胸襟。沒有紅塵的紛擾,沒有人事的糾葛,有的只是赤子之心外化的體現(xiàn)。
坐得住冷板凳的寧靜,是一種美好的生命狀態(tài)。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游生活;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脫曠達;是“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yuǎn)”的遺世獨立……寧靜讓人的內(nèi)心不為世事牽絆。你若盛開,清風(fēng)自來。
無論是學(xué)術(shù)研究之精益求精,亦或是改革發(fā)展之步步為營;無論是個人素養(yǎng)之明善深涵,亦或是社會風(fēng)氣之融洽和諧。一顆赤子之心,一份明辨是非的執(zhí)念,怎可缺失?
(文/林兮)
作者:林兮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