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跬步 行千里
又是一個孕育希望的季節,更是一個寵柳嬌花的時刻,看到你們,仿佛聞到了春天的氣息,感受到青春的活力。今年是猴年,此時我想到了調皮的美猴王。他如你們般可愛,成長中也想得到更多的認可和尊重!天宮放馬時,活的可謂逍遙自在,可終究接受不了“弼馬溫”的頭銜。
傷痕實驗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特別有意思的實驗。
志愿者被安排在沒有鏡子的小房間里,由專業化妝師在他們的左臉做出一道血肉模糊、觸目驚心的傷痕。化妝后允許志愿者用一面小鏡子照照化妝效果,然后鏡子就被拿走了。
接下來化妝師表示需要在傷痕表面再涂一層粉末,防止傷痕被不小心擦掉。而實際上,化妝師是用紙巾偷偷抹掉了化妝的痕跡,對此志愿者毫不知情。
志愿者被派到不同醫院的候診室,觀察人們對他們面部傷痕的反應。實驗后他們反映了相同的感受,即人們對他們比以往更粗魯無理、不友好,而且總是盯著他們的臉看。
故事講完了,故事里的情景依仍發生著。其實,周圍的世界沒有我們想的那么好,也沒有想象的那么糟。我們需要做的,是用心改變你能改變的,蒲松齡做到了,于是有了《聊齋志異》;司馬遷做到了,于是成就了《史記》;你我能做了,就象美猴王一樣,用實力和堅持贏得更多人的認可。
也許你會說,我真努力了,可就是成績上不去。那么接著說故事吧。
意外的驢
有一天,驢掉進枯井里了,農夫絞盡腦汁想辦法救它。但幾個小時過去了,驢還在井里痛苦地哀嚎著。最后,這位農夫決定放棄,他想這頭驢子年紀大了,不值得大費周折去救它,不過這口井還得填起來。于是農夫便請人幫忙埋了老驢,以免除它的痛苦。于是,不斷的有泥土飛入枯井。老驢意識到自己的處境,哭得很凄慘。但出人意料的是,一會兒之后這頭驢子就安靜下來。農夫好奇地探頭往井底一看,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驚:當鏟進井里的泥土落在驢子的背部時,驢子的反應令人稱奇──它將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后站到鏟進的泥土堆上面!
就這樣,驢把倒在它身上的泥土抖落下來,然后再站上去。很快地,這只驢子便得意的到了井口,然后在眾人驚訝的表情中快步地跑開了!
我相信同學們也會和我一樣,在成長中遇到這樣那樣的泥土,然后學著驢子,把它抖落下來,成為自己成長的“墊腳石”。
適可而止
傳說中國古代有位得道高僧。很多人不遠萬里來深山尋他,有人想求解人生迷津,有的想向大師學一些武功秘籍。他們到達時,大師正從山谷挑水,兩只木桶都沒有裝滿。
他們不解地問:“大師,您為何只挑這點水?”
大師說:“挑水之道并不在多,而是夠用。一味貪多,適得其反。”
眾人順著大師所指方向,果見一人挑得吃力,搖搖晃晃,沒走幾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灑了,那人的膝蓋也摔破了。
“水灑了,豈不是還得回頭重打一桶嗎?膝蓋破了,舉步維艱,豈不是比剛才挑得更少嗎?”大師說。
“那么大師,請問底線是多少,怎么估計呢?”
大師說:“一般來說,越低越好,因為低的目標容易實現,會培養起更大的興趣和熱情,然后,循序漸進,自然會挑得更多、挑得更穩。”
其實,無論大師,還是普通人,在能力上都會有一個底線,如果超過了這個底線,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那么再強健的人也要摔跤。
人生如秤,把自己稱輕了容易自卑,稱重了又變的自大,只有稱準了,才能實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感知自我、完善自我。
故事說到這,很多人會說,這些道理我都懂,也能做到,就是堅持不下來!我要說,其實堅持就需要點耐心。
三只鐘的故事
一只新組裝好的小鐘被放在了兩只舊鐘當中。兩只舊鐘不慌不忙“滴答”“滴答”很有規律地走著。其中一只舊鐘對小鐘說:“來吧,你也該工作了。可是我有點擔心,你走完3200萬次以后,恐怕就要吃不消了。”
“天啊!3200萬次?!”小鐘大叫起來、吃驚不已,“要我做這么大的事?辦不到,絕對辦不到!”
這時,另一只舊鐘說:“別聽他胡說八道。不用害怕,你只要每秒鐘滴答擺一下就可以了。”
“哦,原來是這么簡單的事啊!”小鐘重新高興起來,“如果是這樣,那我就試試吧!”
就這樣,小鐘輕松而有規律地每秒鐘“滴答”擺一下,不知不覺中,一年過去了,小鐘擺了3200萬次。
故事說到這,我想到了一句俗語:飯總要一口一口的吃。其實每個人都在這周而復始的堅持中,慢慢的學會長大。人生就要像小鐘一樣,不要去考慮那似乎遙不可及的目標,而是一步一步、有條不紊地做好每一件事、做好每一天的事。這樣一來,我們就不會感到焦慮、無助和茫然,就不會動不動就懷疑自己的能力,更不會半途而廢。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越來越接近自己的目標。
人生就是一場西游,有目標,踏實走,需堅持,美猴王也終究成了孫悟空。
【作者的話】這篇文章準備講給畢業班學生的,希望各位文友多給點寶貴意義。
(文/青松)
作者:青松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