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明,憑借著一片對于科學技術的赤誠之心,近年來主持完成所內多項國防重點型號項目的研制和總裝重大背景預研課題的研究,先后獲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中國電科集團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五十一所科技成果一等獎4項,申請國防發明專利5項。
新項目的外場試飛試驗往往充滿了未知和風險,許多試驗人員在4000米高空極度缺氧環境下,常常出現嚴重的暈機現象,頭暈目眩,嘔吐到無法正常工作,甚至還經歷過飛機失控姿態急劇變化的生死考驗。而何曉明為了準確驗證系統的功能和性能,不僅要提前研究試飛方法,制定合理的試飛航路,同時也是參與試飛次數最多的人員之一。面對危險與不適,他沒有選擇逃避和推卸,每次都身先士卒、不顧個人安危,帶頭果斷地在飛行任務單上簽字,多次身臨險境而不退縮,時間久了,項目組的兄弟們在他的帶領下漸漸“習慣”了這種工作環境,嬉笑地調侃道“有他的地方我們都不怕”,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一次次地踐行了獻身國防、報效祖國的錚錚誓言。
他帶領的研發團隊平均年齡30歲出頭,十幾年來,他帶領著這個年輕勇敢的科研團隊,東進西出,轉戰南北,先后在多地開展多個型號的試驗工作。項目初期往往面臨著多項技術難點去突破,后續又輾轉多地,其間他不僅經歷過技術難題的困擾,也經歷過三亞酷暑、西北風沙、東北嚴寒的惡劣環境考驗,在他的帶領下,這支勇敢的科研團隊北至戈壁沙漠,南至荒蕪孤島,在祖國的大江南北留下一串串足跡,圓滿地完成了一個又一個急難險重任務,良好地展示了新時期青年國防工作者鮮明形象。
他十年如一日堅守在枯燥乏味的研究室,堅守在偏僻、艱苦的外場試驗現場,甘于寂寞、潛心科研,在國內首次研制出某型機載多功能綜合一體化的電子偵察系統,填補了國內機載雷達對抗技術和裝備的空白;他提出并突破了基于數字式干涉儀高精度測向、精確定位等一系列重大技術難題,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這些技術已經在我國多個機型的電子裝備上得到應用,有效地推進了我軍電子戰裝備技術的發展,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對國防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的社會及軍事意義。
作為一名從事國防科研工作的共產黨員,何曉明時刻牢記個人利益服從組織利益,不計個人得失,始終秉承“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價值觀,默默無聞地奮斗在科研第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