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鄉農村,冬至一過,每家每戶就開始忙著做臘肉。母親是做臘肉的好手,她先把豬肉分切成手掌那么寬的長條,然后就是炒腌料,即把鹽、花椒、丁香粉、桂皮粉、八角粉等混合在一起炒制,最后把炒香的腌料均勻地涂抹在肉上。腌上一周,每兩三天去翻動一下,腌料就充分地滲透到肉中。七天腌制期一到,就用麻繩或鐵絲把臘肉穿起來,掛到有陽光并且通風的地方晾曬。
臘肉晾干了,我們這些小孩子的事情就來了,要到山坡上去撿、砍松樹枝來熏肉。熏肉是件很耐心的活,火不能太大,不然就會把肉燒焦;而火太小,又起不到熏的作用。父親母親通常會在灶房里熬上一個通宵,才熏出肉皮金黃、肥肉冒油、瘦肉溢香的臘肉。我們看了,都忍不住想去撕一塊來吃。“生的,吃不得!”小手被母親個個打回,垂涎欲滴的口水只能往肚里咽。
家家戶戶的屋檐下掛著一排排熏臘肉,那是家鄉臘月里的一道風景。家中老小進出的時候,都要抬頭看一看,不用吃,幸福的笑容已寫在臉上。吃的時候,只需把臘肉切成小塊,洗凈煮熟后,切成薄片,放在碗里金黃透明、香氣四溢。臘肉入嘴即刻化油、化渣,但肥而不膩、咸淡適宜、口齒余香。熏臘肉或冷盤,或紅燒,或燉湯,或蒸煮,均可,皆為百吃不厭的家常美味。
寒冬臘月,全家人圍爐而坐話家常,親情融融。火爐上方搭一個架子,掛上幾塊臘肉,油脂滲出,墜入爐火里,便發出噼噼啪啪的聲音,頓時滿室飄香。用刀剔下一小塊臘肉,放進嘴里,慢慢咀嚼,細細品味,濃郁悠遠的臘味便一絲絲、一縷縷,攀上了味蕾,纏住了鄉情……
家鄉的臘肉,不僅僅是味道,更是一種生活,猶如家鄉的民風,憨厚、純樸。比起城市超市里那些包裝精美且價格不菲的臘肉,它少了一分華麗,多了一分樸實,凝聚著親人的摯愛。
家鄉的臘味,家鄉的滋味,嘴知道,心也知道。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