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古往今來,誰不曾舉頭望月,誰不曾對月欣然或悵然?盡管,如今月球已不再神秘,我仍然喜歡仰望天穹,特別是皓月當空的時候,在思接千載中總會想起蘇軾和他的那一輪明月。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天空中的這輪明月,就是曾經照耀蘇軾的那一輪明月嗎?我仿佛看見皎潔的月光下,一襲青衫的大學士“把盞凄然北望”,仰問“明月幾時有”“中秋誰與共孤光”。
浮游在五光十色的大都市,風里雨里跌打滾爬,一路走來,愛過傷過痛過,世事洞明,“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時候,再品讀蘇軾的詞章,或婉約或豪放,領略其情懷和智慧,才知道先要讀懂蘇軾的人生和人格魅力,才能深入靈魂真正品味蘇軾的大情懷、大智慧。
蘇軾歷經宋朝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曾官至翰林學士。“犯其至難而圖其至遠”,敢于直諫,不屑鉆營。在湖州任上,他因“烏臺詩案”獲罪入獄,此后多次被貶。貶謫路遙遙,跋涉勞頓。然而,艱難困苦并沒有銷蝕他的為民之心,每到一處,勤政為民,清正廉潔,造福一方。他說:“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坐觀其變而不為之,則恐至于不可救。”他倡導“三養”:“安分以養福,寬胃以養氣,省費以養財。”在常州,他用最后的積蓄買了一所房屋,正要搬遷時無意聽到老婦哭訴祖傳的房屋是孫子瞞著她賣的,當即焚燒了房契把房屋還給了老婦。他努力壓減行政開支,用節省的費用為杭州人民疏浚西湖,灌溉良田,構筑長堤。他與夫人把上賜的黃金和金飾獻出,以改造西湖,建東新、西新二橋,造福民眾,惠澤后世……如水的月光下,他款款走來。
千年前,蘇軾貶逐惠州期間,途經廣州,游覽白云山,辭謝蒲澗寺德信長老的好意,獨自沿著蒲澗賞流泉山色,且行且唱:“不用山僧導我前,自尋云外出山泉……而今只有花含笑,笑道秦皇欲學仙。”他發現廣州飲水時有咸味,便向當地官吏建議:白云山蒲澗濂泉,可用大竹引水入城內,再修石槽蓄水供村民飲用。在白云山工作的那些年,我一次次追尋他的蹤跡,一次次在蒲澗濂泉“東坡飲水”處的塑像前仰望、靜思。“愛民之深,憂民之切”——正是他的拳拳為民之心,才有今天的諸城超然樓、西湖蘇堤、惠州西湖、白云山東坡引水;才有今天的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魚……命途多舛沒有消磨他對生命靈慧的感悟,他仍樂觀豁達,超然物外。
初貶黃州,他苦中作樂:“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二貶惠州,他津津有味啖荔:“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三貶儋州,他深入黎族村俗,體驗“莫作天涯萬里客,溪邊自有舞雩風”的歡欣。在杭州,他沉醉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他淡泊寧靜,坦然從容,寵辱不驚,千山萬水,天涯海角,“此心安處是我鄉。”風雨阻歸途,他卻一邊坦然道:“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一邊感悟:“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年過花甲,飽經滄桑的蘇軾對自己的一生作了總結。他是如此的坦然,如此的瀟灑,卻又是如此的情深。蘇軾與結發之妻情深意篤,恩愛有加。婚后十一年,發妻病逝,悲慟的他依父親言,“于汝母墳塋旁葬之”,并在山頭種植了三萬株松樹以寄哀思。十年間,他魂牽夢縈,夢見愛妻,情動于心,寫下傳頌千古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蘇軾不僅開創了“豪放派”詩詞的先河,我們今天常用的胸有成竹、水落石出、雪泥鴻爪等幾十個成語皆源自其詩詞,他主張文章文道并重,文理自然,其文縱橫恣意、自然暢達,其書畫同樣出類拔萃。他留下的歷史名篇,至今陶冶著世人的情操;他留下的佳話,至今為世人津津樂道;他留下的遺跡,至今為國家、為地方創造著純凈的綠色GDP。他是一個具有現代思想的古代人,他的藝術成就讓多少后來人仰慕和追求!他為國為民的情懷,該讓多少現代人汗顏!他,穿越千年時空,燭照古今中外。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瀟灑、豪放的蘇東坡,與明月同在,與今人同在!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