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蘇州,便遇上雨。
淅淅瀝瀝的下了一整天。空氣中,有微微的涼意,混合淡淡的,花草的清香。
那踮著腳走在雨中的清麗女子,透過雨絲隱隱傳過來的吳儂軟語,站在路邊叫賣青團子的薄衣少年,是我對蘇州,最初的印象。
石橋漫步,深巷聽雨。遠離喧囂都市的浮華。感受清幽婉約的古韻,和心之寂然。這樣的城,是引人墮落的。至少,想發發呆,喝一杯散淡的茶。
到蘇州,自然是先逛園林,再聽評彈,接著到山塘街漫步,最后去姑蘇城外的寒山寺,于楓橋之上,聽一聽夜半的鐘聲從古敲到了今。
蘇州,是一處需要慢步細行的溫柔鄉。那些古舊的粉墻黛瓦,布滿時光斑駁的痕跡。行將剝落,卻又參差有序。只有慢慢的。細細的品,才能體味她慵懶清淡的古韻和萬端風情。那滲透到骨子里的風情,仿佛宋詞里的那一抹月光,最容易讓人沉淪,生出千回百轉的惆悵。這惆悵,無關風月。只為前世今生的輪回里,有過這樣的一場遇見。
入夜,獨自撐了傘,在平江路上漫步。
平江路,是蘇州最古老的一條水巷古街。一條傍河的青石板小路,北接拙政園,南眺雙塔,毗鄰觀前街,內有無數婉轉曲折的水巷。置身其中,仿佛進入一個久遠的夢境。如此熟悉,而又如此陌生。
深巷之中,遠遠的傳來評彈。纏綿悱惻,細膩悠長,聽的人神情恍惚。長長的河邊的青石板路,左邊是石橋人家,右邊是各類咖啡館和特色小店。印象深刻的有“貓的天空之城”“散文咖啡店”“彼岸茶館”。
巷子里有一家王記燒餅鋪非常有名。排長隊買了幾個梅干菜燒餅,站在滴雨的屋檐下熱熱的吃著,心和胃都有一種安穩妥帖的暖。
由平江路一直向西就是熱鬧的觀前街,往東則有數不清的狹長巷弄,和隱藏在深巷中的破舊老宅。那些上了年紀的老房子,多是白墻青瓦,木柵花窗。斑駁古舊的院墻,早已褪盡了最初的顏色。殘瓦之上攀生出一叢一叢的青草,在夜風中輕輕飄搖。讓人想起《東風破》,和那些荒煙蔓草的年代。
隨意在巷間穿梭,如在迷宮中行走。獅子寺巷、中張家港、大儒巷、蕭家巷、懸橋巷。巷子一徑是高高的垣墻,夾著曲折的街巷。不知高墻內暗藏多少私家庭院,在那些深深的庭院里,又發生過怎樣委婉纏綿的愛戀。
據說還有許多晚清和民國時期的名士,寓居在平江路的窄巷深宅之中。只是舊時王謝堂,已作百姓家。縱使故居庭院的雕梁畫棟仍在,但高墻擋不住市井煙火的熏染。曾經的曾經,終于成為歷史深處的塵埃。一切都抵不過時光的侵蝕。
或許只有吳儂軟語的家長里短,小巷弄口的庸常忙碌,還有那丁香般的女子,才是蘇州文化中最綿長久遠的記憶。煙火氣、書卷香一并混雜在往事中,講述著姑蘇城當年的萬千風華。
從平江路向南,走幾步便是一座琴館,運氣好的便能聽到一曲《高山流水》或者《陽關三疊》。漫步中張家巷,遇見一處評彈博物館,四元錢一張票,還免費供應茶水,若得閑,你可以從黃昏聽到華燈初上。
在絲竹管弦里,連前世今生都恍惚了。夜雨中的平江路,仿佛歷經世事浮沉的中年女子。安然。沉靜。眉眼之間,有隱約的風霜痕跡,卻并不覺得傷感。
只有一點點憂,淡淡的。春風一過,就淹沒在四月的煙雨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