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求同存異納入交友的法則,那么我們一定會有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小學的時候,我有一個很要好的朋友。要好到什么程度?下雨天打一把傘,寧可自己淋濕的多一些,也不想讓對方澆到。就是這樣的感情最終也不了了之。很遺憾。分隔開情誼的不是歲月,而是彼此沒有堅持的心。
小學畢業,我們上了不同的學校。再然后她不再上學,而我一直上學。聯系自然就少了。大學之前,還偶爾串門一起玩。但是大學之后,我一年回去兩三次,每次都很匆忙。而她也不在家。出去打工,回來的時間不定期。漸漸地,也就疏遠了。
當我大學沒有畢業的時候,她結婚了。很可惜,沒有得到通知,所以就沒有去。再然后見面,她家寶寶已經會走了,而我還沒有結婚。彼此見面,有一種尷尬存在。不知道該說什么好。只能客套了幾句算完事。回頭再看一眼背影,覺得生疏的像一個陌生人。
文化的差異,生長環境的不同,交友圈的差異,導致兩個人的關系漸行漸遠,最后不了了之。覺得很遺憾,很可惜,但是這種友誼的美好只適合曾經的歲月。當我們長大,我們的差異導致我們沒有共同語言。把這份美好留在心底,就已足夠。
若是強求,一直刻意的聯系,到最后,也是不了了之,甚至會覺得付出很多,收獲卻沒有。心理落差會讓我們失去前進的動力。我還有其他要好的朋友,每次回家,都是我刻意的去聯系她們,而她們主動找我的次數少得可憐。到最后沒了聯系。
原因很簡單,不是工作忙,就是沒時間。總有各種各樣的借口和阻礙。開始的時候,大家過年會聚在一起玩,漸漸地,過年也不會去找彼此了。因為成熟,因為忙碌,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其實,如果對方真的把你當朋友,根本不會有這么多的理由。
我們習慣聽自己想聽的,看自己想看的。從來不想想,這件事情真的是我聽到的這樣嗎?真的是我看到的這樣嗎?等到受傷到一定程度,我們才會幡然醒悟,原來都是自己的問題。是自己沒有深入的了解問題,發現問題。我們有一顆善于隱藏的心。卻沒有強韌的抵抗風雨的勇氣。
初中也有很要好的朋友,很講義氣。開始的時候,有一些小插曲。彼此看不慣之類的,但是漸漸地,隨著關系的遞進,我們終于變成要好的朋友。到現在也會在微信上或者其他聊天軟件上,聊聊天。
步入高中,說真的,沒有收獲好朋友。大家各自忙各自的。哪兒有那么多時間用來交朋友。恨不得把睡覺的時間都擠出來學習。
當步入大學,是心機的時代。開始認識的人總是帶著面具,漸漸地就露出了本來的面目。我們感到驚訝的同時,還要學著習慣。大學時間比較輕松,沒有那么多的沉重學業。所以彼此就有時間整點別的。我還是單純了點。對于為人處世在大學學到了太多太多,但是伴隨著成長的代價,心態也老了很多。
在我看待一件事物的時候,再也沒有了當初的單純。其實,我覺得自己哪怕是工作以后,都沒有遭遇大學那么多的勾心斗角。可能是因為不善言辭。宿舍分成兩派,我中立。看似自由,其實成為排擠的對象。沒錯,這就是我大學感受到的事實。
雖然說學校時間段的友情是純真的,但是我覺得還是算了。當然寢室里的室友,有一個要好的,也就夠了。只是不再聯系,各自天各一方,尋找自己想要的東西。所以漸行漸遠。
至于工作以后接觸到的人,只能稱之為同事,彼此之間沒有學生時代培養友情的激情。同事很少發展為友情,除非你們不在一個公司了。不然,還是保持一定距離比較好。有很多同事之間交心的,但是結局不怎么好。
這是關系好的朋友,其實無論在人生的哪個階段,我們的生命中都會出現朋友,但是我沒有做到求同存異,所以我失去了很多潛在的朋友。
工作中大家都去積累人脈,而我只選擇跟自己性格合得來的朋友,其實很不值得。很多朋友對你的人生會有很多幫助。你看不到的事實,他們會提點你。所以,如果你也是處于這種狀態,一定學著改變自己。我們的人生中,朋友本就應該本著求同存異的心態去交往。這樣,我們的朋友才會越來越多,我們進步的也會越來越快。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