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下的委屈
故事發生在陜北的一個農村,村子叫張家梁村。這是一個宗族村,住的人家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張姓,有著同一個祖宗,雖然血脈聯系越來越弱,但宗族間輩分一直延續了下來。在陜北的大地上,這種宗族性的自然村很多。
話題扯的有點遠了。張家村有個張老漢,今年三月份死在了炕上,享年82歲,難得的歲數。確認老頭死的那一刻,他大兒子哭的稀里嘩啦。很多親人在,所有人都知道那不是悲傷的淚水,而是喜悅的淚水。
張老頭和老伴有兩兒一女。老伴在看過跨世紀的春晚后,沒熬到春天就走了,急性心肌梗塞。大兒有明,二子有亮。有明是老實的莊稼人,有亮販賣牛羊。女兒算是不錯,嫁到城里,自己開小商店。
張老頭下葬前一天晚上,村里的男丁們商量第二天安排的時候,爭吵了起來。不是因為安葬費用,前些年,村里出讓土地使用權分了不少錢,張老漢死后還有一些,足夠一場體面葬禮的費用。
其實不能算爭吵,只是有明的爭辯。按照農村葬禮習俗,下葬需要逝者親子、親孫,從家里出發舉著墳桿帶領送葬隊伍前往祖墳。有明作為舉桿第一人卻表示罷工不干,村中宿老和村民一致指責有明的不孝,說他和死人還計較。
有明一甩門出來,一個人蹲在沙丘上,看著滿天的星星,掏出老煙槍,狠狠地吸了一口。舉個旗桿不是多大的事,又能全了孝順的名。可是,往事如同卡在喉嚨的一根刺,他以為隨著張老漢的死會消失,誰料就在剛才,往事來回反復,痛的這個漢子幾乎落下淚來。
出生在五十年代的有明也是過著苦日子過來的。張老頭夫妻倆自從有了有亮后,就把所有的寵愛給了有亮。有明經常被無辜打罵,不是一般的打,是吊起來用柳條抽。小學讀完就沒在讀書,成為了家里的壯勞力。有亮從小沒挨過打,讀完初中自己不讀了。有明成家后,分家時被凈身出戶,有亮卻分了一套三室的青磚房,還有二十多只羊。父母的偏心有明知道,除了有些難過外,也能接受,畢竟愛這個東西是最沒有緣由的。
同住在張家梁,難免有一些瓜葛。張老漢夫妻倆欺負大兒媳性子弱,經常找理由喝罵。今天雞吃了他家菜,明天羊跑進他玉米地里了。總之,一找到機會,張老漢夫妻倆的污言穢語就在滿村子響起。有明有心回護妻子,想罵回去,又擔心村里人的嘲笑。
日子磕磕絆絆的過著,期間父母暗著給有亮財物,有明也當做不知道。母親急病去世,還沒什么。真正的噩夢是在張老頭不能自己做飯開始。
在兩個兒子家輪流吃飯的張老頭表現完全不同。在有亮家,規規矩矩,有什么吃什么,絕沒二話。在有明家,卻是耍盡威風。一次,有明夫妻下地回來的晚些,就看到做飯的大鍋里被拉了屎。有時候飯菜不合張老頭口味,一口唾沫就到了飯鍋里。大兒子一家稍不順他的意,往鍋里撒尿是老頭的常用招數。而且,老頭的喝罵聲比起年輕時,更響亮了幾分。
媳婦和有明鬧過多次離婚,有明有一次也一狠心,說不管了。可后果卻很讓他難過。首先發難的居然是有明的兒媳婦和兒子。有明兒媳婦對有明說,如果你不管你爹,你也別指望你老了我養活你。有明看著自己給兒媳蓋的二層樓房氣憤難言。兒子說,爸,你養著他吧,張老漢聯合了村中宿老,要把有明一家從戶里劃出去(村中喪嫁都不再請他一家)。有明也是有孫子的人,知道兒子是為了他兒子考慮。張老漢更厲害,找了資料要告他,讓有明支付從小到大的撫養費等,還有前幾年分錢時給他的那一部分。
強大的壓力下,有明退縮了。村子是他的命根子,離開村子他就不知道活著還有什么意義,而且,四個孩子的他無力支付張老頭索要的費用。
流著淚忍著把變本加厲的張老頭送走了。他有一種看見天亮的感覺,村里人也說張老頭死的好,早該死了,害了有明一輩子。可是,當有明不供養的時候,村里人怎么就都站在他的對立面。
這些委屈,在讓有明舉桿時,一下子迸發出來。父親如此可惡,卻在他面前,永遠都是勝利者,眾人的口舌里,永遠是他應該孝順。難道說孝順是一道枷鎖,牢靠的不可打破嗎?生兒育女是人類最正常的行為,動物都會下崽并撫養長大,它們索取回報了?養兒防老,原來父母的付出等同于放貸,只為了有一天本息一起收回?為什么還綁在愛的車架上,美其名曰:孝。
沙丘上的有明把眼淚擦干,有回到門里,答應了第二天的舉桿工作。
(文/路口風)
作者:路口風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