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窮根的時代
`
難得有點閑暇的時間,便想翻閱一下名家的經典之作,以讓自己得到些有益的啟迪。
手頭正好有一本叫做《人一生要讀的經典》的書,便將它翻了開來。當翻到第296頁時,發現了畢淑敏的一篇短文,字數倒不多,僅只千字左右。短文的題目叫《錢的極點》。
此書編者推薦畢淑敏這篇文章的理由,是:市場經濟時代的冷靜旁觀,對新時期人生價值觀的獨立思考,回歸樸素夢想的生存關懷。見編者如此推薦,正好契合了我近段時間以來,心中的某些疑惑,也便認真地讀了起來。
不過千字的短文,很快,也就讀完了。但掩卷之余,卻讓我陷入了良久的思考之中。
一
畢淑敏說:現在無論同誰聊天,無論從哪說起,都會很快談到錢。錢成了當今社會的極點。這也確實說到點子上了。
畢淑敏接著又說:錢能買來山珍海味,可再大的富翁也只有一個胃,一個胃的容積就那么大,至多裝上兩三斤的食物,外加一罐扎啤,也就物滿為患了。你要是愣往里揣,輕則是慢性胃炎,重了就是急性胃擴張,后者有生命危險呢。這份比喻,好精彩哪!
畢淑敏又說:錢能買來綾羅綢緞,可再嬌美的婦人也只有一副身段,……要是一天老換衣服,變成工作,就是時裝模特,和有錢人的初衷不符了。
畢淑敏認為: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別,就在于思想,……在這一面鋼鐵盾牌面前,金錢折斷了蠟做的槍頭。……比如理想,比如愛情,比如自由,都是金錢的盲點。它們可以因了金錢而賣出,卻不會因了金錢而買進。
畢淑敏更認為:人類在有了果腹的獸肉和蔽體的樹葉之后,就開始創造語言、繪畫和音樂……于是我們有了文學,有了藝術,有了哲學的探討和對宇宙的訪問……那都是永無窮盡的奧妙?。?/p>
最后,畢淑敏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現在是站在錢的極點上,但我們很快就會離開它。人們在新的一輪物質需要滿足之后,回過頭來仍然要皈依精神。
二
回頭來說說我正在寫著的這篇拙作。拙作的第一部分,基本上都在照錄畢淑敏《錢的極點》的原有文字(部分)。畢淑敏原文的語言特色,非華章麗句矣。但她那質樸的話語,卻引發了我深沉的思考。我在想,是些什么因素,會導致我們這個當代社會,金錢成了他的極點了呢?
思考這個問題,就得從歷史的源頭里,去追根逆源了。
凡對我們民族歷史有點了解的人,會都知道,我國自進入近代社會以來,國愈弱,民愈窮,外寇入侵,山河破碎,怎一個"凄慘"兩字所能全部囊括?其實,即算在鴉片戰爭以前,華夏民族已積弊日久矣。其積弊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社會的文化意識和社會組織形式,牢牢地鎖裹住了整個民族。于是,生產力日見低下,東方古國暮氣重重,難見振興契機也!他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竟然愈來愈顯愚味落后了起來。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落后,是必然會被挨打的。這不,自鴉片戰爭開始以后的百年間(1840~1945年),華夏民族,不是一直在受外族欺凌嗎?英法聯軍的炮聲,常在中國的土地上轟響著。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恥辱,今人大概都記憶猶新吧?割地賠款的屈辱,誰能輕易就會忘記?白花花的四萬萬兩黃金白銀的巨額賠款,可是真會將原本貧弱的民族,拖到水深火熱的情狀里去的。而東瀛矮寇在我們這片國土上,長達八年之久的燒殺搶擄,還真是要置我們華夏民族,于永難翻身的絕境之中哪。
我們且不說外寇的侵略欺凌,致使我國國民經濟處于倒懸的狀態里。我們只說說中國近代、現代的歷史,我們華夏民族自身的紛爭內斗,也在源源不絕著。清王朝本昏聵腐敗不堪,使得生存在倒懸狀態中的民眾,不得不揭竿而起。太平天國的農民起義,讓全國近半土地籠罩在戰亂的煙塵里。再加上捻軍、小刀會、義和團運動等,給苦難深重的民族生機,更帶來了極大的創痛。
隨后沒多久,孫中山先生為了驅除滿虜,重振我漢族江山,經72次大小不等的武裝暴動與抗爭,又使多少腥風血雨的硝煙,彌漫在了這片大好的河山里。一代偉人仙逝以后,中華民國雖已創立,但華夏民族的天下,并沒有達成孫先生"天下為公“、"大而一同"的一生宏愿。地方勢力蜂起,大小新舊軍閥連年混戰,槍炮聲隆、血肉橫飛,讓我華夏之宇內,更備受著戰亂的蹂躪。
緊隨之后,又歷經了兩個不同的主義之爭,國共兩黨水火難容,天下紛亂,民生更加困苦。以至于東瀛矮寇乘虛大勢入侵。八年艱苦抗戰,我華夏民族,舉舉國之力來挽救亡國之危,國庫窮盡、民生潦倒,死尸堆壘。八年間,單單國軍將士戰死沙場,便達321萬人,全國民眾羅難于戰爭之中,竟不下于千萬之眾。真是一場人間大劫、華人血災啊!
抗日戰爭大劫難,終經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大潮席卷全球,華夏民族總算慘淡地贏得了勝局。然而,緊隨而至的,卻還是主義之爭。兩黨火拼,仍將我華夏民族淪陷在一片血光之中。其歷時雖僅只三年,但這三年,對于我們華夏民族的國力和民生而言,是一場多么慘重的傷害??!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那一刻起,我們這個苦難深重的民族,其經濟、財力,都已到了瀕臨危亡的邊緣了。
三
國力衰竭、民財虧空,是要讓我們華夏民族,上至國家、下至黎民,都要去過一份相當艱難困苦的生活的。不過,我們從我國歷史演變的過程和淵源里,去唯物辯證地認知,華夏民族走至近、現代,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弄得整個國家的國民經濟,走入了一個一窮二白的境地,也是歷史演進過程里的必然。
它是我國長達數千年的封建社會,日漸衰落到了日暮途窮的必然結果。當一個社會走入最黑暗、最窮途未路的境地時,選擇反抗黑惡社會的方式,也必然是最血腥、最暴力的。而最血腥、最暴力的反抗,又往往最不計后果。它會拼盡一切所能地去死磕硬拼。甚至會用置于死地而圖后生的極端方式,來贏得抗爭的最后勝利。這種抗爭的破壞性最強、最大、最烈。是魚死網破式的,哪怕兩敗俱亡,都在所不惜。殊死相拼的時候,誰還去講財富,誰還去想有沒有活路?所以,國歌里唱道:"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一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后的吼聲",這是一種絕唱??!絕唱了,殊死一搏了,國計民生,經濟財力等等,誰還會去講呢。
我們華夏民族走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那一刻時,也真是到了拼死一搏的時候。拼死一搏了以后,拼得了一個強大而又偉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這場拼死相搏,竟然延續了接近一百多年的時間。不是嗎?自打中國近、現代社會以來,面對國家落后、民生困苦、外族欺凌的社會現實,華夏大地上,不知有多少仁人志士在披心瀝膽地奔走呼號,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地,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拼搏著。不知有多少華夏民眾,期盼著一個真正強盛的祖國的誕生。期盼從此以后,我們華夏民族真正地開始國家富強、人民生活幸福安康。
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了,這讓多少人欣喜若狂?這讓多少人心情振奮?舉國上下,大家都覺得國家得救了,民族有望了,民眾們,從此開始都可以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了。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黨心所向,民心所歸,舉國上下,確實都涌現出了一片眾志成城、萬物鼎新的全新氣象。雖然,當時我國面臨的是國力衰弱,民生困頓的社會局面。但大家信心滿懷,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大家都相信,沒有移不動的泰山,沒有填不滿的深海。中國,終究會以一個巨人的形象,昂首挺立于這個世界的東方。
四
應該說,中國共產黨,在取得執我華夏民族牛耳之初,確實是深得民心,深獲眾望的。他給我們華夏子民描繪了一個宏偉藍圖,并也向我全體華夏子民鄭重承諾,必讓我華夏民族真正富強起來,必讓我華夏子民,真正地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但在他實際的執政過程中,卻沒有真正地兌現了他那宏大的承諾。我們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剛成立之初三十年的歷史里,看到的,仍舊只是個十分貧窮的國家,人民生活仍舊相當困苦。上世紀50~70年代,國內大部分民眾連溫飽的問題,都很難得到解決。尤其是所謂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我華夏大地上,有成千上萬的人,竟會生生餓死。許多人挖野菜、食粗糠以填饑腸轆轆。整個社會上,物品奇缺,所有的人,都過著貧苦無比的生活??墒牵驮谶@樣的情況下,執政者依舊沒將主要的治國精力,用在強國富民之上,將我國瀕危的國民經濟搞上去,讓人民生活脫離貧窮的苦海。反而高唱繼續革命的理論,大搞階級斗爭。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竟爾讓整個中國,變成了一個瘋人的國度。那種人與人之間的殘酷斗爭、撕扯、敵視、傾軋、仇恨,直讓華夏大地,變成了一個極度瘋狂的世界。在這樣的狂亂里,國力愈衰,民財愈弱,中國經濟,真已到了崩潰的邊緣了。
對于上世紀50~70年代中國當代社會那樣的一段歷史,筆者從對中國共產黨起始的歷史源淵里,從對中國社會整部歷史的起承轉合的辯識里,從西方傳來的馬克思主義斗爭學識,對那時候執政者執政理念的影響里,以及俄國十月革命對中國思潮的左右里,深刻地認識到,那個時代"光顧"到我華夏民族的當代歷史里,其實,也是一種"必然"。
當時的執政者和執政黨,之所以這樣做,完全是局限于那樣一個特定的時代背景也!為什么這樣說呢?請大家想啊,這個執政黨是以"暴力革命"嬴得執政地位的,又深受俄國十月革命的思潮影響,在理論和意識形態上,又以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學識,作為其執政的指導思想,信奉的就是斗爭哲學。他在取得全國的政權以后,沒想著要以經濟工作作為工作重心,以強國富民作為第一要務。卻以繼續革命,重復進行階級斗爭,作為治國的第一大事來抓。其思維模式里,且還走不出新民主主義時期"暴力革命"殘留意識的羈絆,依舊認為階級斗爭,仍然是目前中國革命的首要任務,根本沒把強國富民,狠抓經濟工作,放在建國以后的第一要務去考慮。這樣的治國方略,又豈能兌現了他們對我華夏全體子民承諾下的那份宏大諾言?豈能讓中華民族真正強大起來,讓中國人民能真正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筆者認為,當時的執政者和執政黨的治國理念,是與建國初期我華夏民眾的人心所向嚴重相悖的。由于這種相悖于民眾的治國理念,根本無法促成強國富民的奮斗目標,所以,上世紀50~70年代這30年,國是愈治愈窮,民是愈活愈苦。這使我華夏民族,窮根更加深種矣。大家試想啊,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普羅大眾,大多數連基本的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再萬眾歸心的民心,都會開始失望動搖了吧?再美好動聽、信譽旦旦的承諾,大家都會開始懷疑了吧?而久歷在一份窮苦的掙扎里,大家又根本看不到改變這種窮苦命運的希望,這種生存的煎熬,任誰都會后怕萬分的。
我華夏民族,自進入近代社會以來,百年多了,民眾始終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外族入侵,燒殺搶擄,國內各種勢力互斗,弄得烽火連天,民生困苦。而今,好歹千盼萬盼地盼來了一個能獨立自主的國家,但建國以后的30來年時間,人們依舊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窮根根本無法擺脫。這樣的一份境遇,豈不讓普羅大眾們心中頓生寒意?怕窮,懼窮,恨窮,竟成了那個時代里人們的一種普遍心態。
五
筆者認識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自身歷史發展演變的過程中,現實和歷史總是血肉相連、牢不可分的。今天是歷史的延續,明天,又是今天的繼續。所以,我們人類的歷史發展,總在一環緊扣著一環。從這層意思上來說,即使用現在的目光去看歷史中的謬誤,其實,它在當時的存在里,也是合理的。哲學中有這樣一句名言,叫做"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由此,我們便用不著對歷史中的謬誤,投去許多鄙視的目光,甚至去口誅筆劃地聲討他。我們只要用一種寬容的胸懷去理解他、包容他就成。
但這不等于說,我們要放下明辨是非的敏銳目光,不去辯別歷史人物事件中的對與錯。我們要在歷史的辯別與借鑒里,繼續推動我們人類社會的歷史不斷向前。我們要在辭舊的爆竹聲中,去過我們全新的生活(這段話似平是題外語,但筆者覺得,這段話在這篇拙文里是少不得的)。
話說上個世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的30年,隨著一代偉人毛澤東的離世而終結了。緊隨著,我們華夏民族的當代政治舞臺上,挺身而出了一顆璀璨的名星。一個矮身量的務實老人一一鄧小平,翻開了我華夏民族當代歷史全新的一頁。
鄧小平是個務實主義者,他曾有過這樣一段名言:"我們革命者冒著掉腦殼的危險去干革命,為的就是人民能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如今我們革命幾十年,革命也早成功了,我們的人民卻仍舊生活得那么窮苦。哪我們的革命,還革啥子唷(不是原話,但相當接近于原話)"。這個務實的老人有這樣的識見和胸襟,讓他活躍在我國當代的政治舞臺上,毛澤東時代的那一整套治國方略,就不可避免地必然會被徹底改變。
鄧小平主政期間,首提的是改革開放,是將經濟工作,放在全國重中之重的工作上去實施,確實是最最貼近了我華夏民族的人心的。凡百多年以來,中國人始終過在難以形容的苦日子里,窮慘了,窮怕了,也早曉首企盼著能過上幸福的日子。鄧小平首提將經濟工作放在全國工作的首要位置考慮,首提改革開放、思想解放,這在我國當時的社會情狀下,不啻是"第二次革命"的成功,不啻于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盛開時,全國民眾喜笑顏開、群情振奮的那種場面。隨著一系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華夏民族各個方面面貌煥然一新,普羅大眾們的生活,也確實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整個八十年代,筆者把它喻為,是我華夏挖掘窮根的時代,是一點都不為過的。
(未完待續)
?。ㄎ?心海)
作者:心海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