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親是一個善良、勤勞、節儉、堅強的女性。母親一生給我留下了很多記憶,其中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母親挑煤。
那是上世紀70年代初發生的一件事。那時農村實行"人民公社"制,農民生活物資的分配,一是按家庭人口平均分配,二是按家庭勞動力所得工分按勞分配。當時我家人口多、勞力少,全家8口人,兄弟姐妹6個,年紀都很小,只有父母和十幾歲的姐姐掙工分,因此每年分得的生活物資有限,家里的糧食常常不夠吃,柴草也不夠燒。父親經常帶領村里的男勞力到外地支援國家水利工程建設,很少在家,母親就成了家里的頂梁柱。為了安排好家中生活,母親精打細算,省吃儉用。糧食不夠吃,就在房前屋后種些瓜果蔬菜來填補,不讓我們餓肚子。柴草不夠燒,就到田頭路邊砍些野樹枝備用。家里雖然貧窮,但從來都是收拾得干干凈凈,日子也過得井井有條。
記得那一年我還很小,剛剛記事,聽哥哥講,大概是1971年盛夏的一天,當時在泥磯公社糧管站工作的伯父幫我家買了100斤煤,讓母親去挑回來。有一天,天蒙蒙亮,母親就帶著還不到13歲的哥哥前往泥磯糧站。當時,我不知道泥磯糧站離我們家有多遠。后來才知道,從我們家華容鎮吳饒村到泥磯糧站沒有大路,母親和哥哥從家里出發,沿著江邊小路走到泥磯糧站,來回要走大約15公里。
炎熱的夏季白天十分漫長,太陽早已下山,天漸漸暗下來,可是母親和哥哥還沒回來。天空布滿烏云,仿佛一場暴雨就要到來,村里的老人、小孩都焦急地張望、等待。一位叔爺不停地念叨:"這兩個人還沒回,怎么辦呀?"鄉鄰們那一雙雙期盼的眼睛,一張張焦急的面孔,我至今記憶猶新。天越來越黑了,我的心里也充滿了恐懼,一雙無助的眼睛不時東張西望,感覺天要塌下來一樣,生怕母親和哥哥回不來。大人們商量著準備去尋找。不知過了多久,黑暗中終于看見了母親那瘦弱蹣跚的身影。后來聽哥哥講,他們從泥磯回華容,走到一個叫"皮子徑"的地方,突然天上烏云密布、電閃雷鳴。為了能早點回家,就想抄近道,結果走到了一條小港前面,被擋住了去路,沒辦法繼續前行,只好折返回來,沿著原路往回走。哥哥說,當時天氣悶熱,他又累又渴,突然感覺心里閉塞,人好像要死一般的難受,一下子癱坐在地上。母親也累得說不出話來。這時,一位好心人從地里摘了一個西瓜給他們吃,這樣才解了渴。母親慢慢地扶起哥哥走到江邊,將涼涼的江水澆在哥哥臉上,哥哥這才緩過氣來。他們接著沿原路回到家里。1981年,我中專畢業后分配到段店鎮工作,特地騎自行車沿著母親曾經挑煤的路走了一趟。那時的道路比以前雖有所改變,但沿路仍高低不平、曲曲折折,不是高坡就是低洼,有的地方甚至還是布滿了荊棘的羊腸小道。俗話說,遠路無輕擔。百斤重的擔子,幾十里的小路,莫說是一位農村婦女挑著,就是個男勞力去挑,也是件費力氣的事,可見當年母親挑煤的艱辛。此刻,我才深知,母親挑回的不僅僅是煤,也是我們家生活的希望,是善良、勤勞、節儉、堅強的種子。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