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就要九十大壽了,無以為敬。只想借此機會,寫上這篇文字,說說我所了解的父親,并以此文作為獻給父親的禮物。
父親生于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初。出生八個月,我的祖父就因勞累過度并患病而不幸離世。
少年時代,因家境貧寒,父親沒讀幾年私塾就輟學走上了社會,很小的時候就獨自挑起了生活的重擔。曾在社會上打過短工,幫人家種過莊稼,去上海學過手藝。后因在上海生病一時無法幫老板做事,被辭退,只好再回揚中另謀生路。
由于家庭的原因,父親早早成家,和母親一起過上了自立的生活。為了生存,父親開始走上了艱苦創業的道路。先是做點小本生意,后來又在油坊街上開起了簡易的客棧。說是客棧,也就是在家中置上兩張木床,放上兩條被子。這樣過了幾年,迎來了社會主義公私合營改造,父親便以一個個體經營者的身份進入了油坊供銷合作社,成為供銷社合作的一員。
在供銷社里,父親總是以單位為家。我家住在鎮上,但單位領導安排他先后在六圩、中灘、老橋等下伸點工作。這些下伸點,離家都比較遠,但父親總是樂意前往,一心一意干工作,任勞任怨聽調動,幾個地方一干就是近十年。
后來,因工作的需要,父親被調到了鎮上。領導先是安排他在副食品門市。父親對待工作,總是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對待顧客,總是滿腔熱情,服務周到。兩年后,父親被調至日雜部門,任實物負責人。
在日雜部門,父親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外出采購、店面管理、組織銷售,多項工作一肩挑,在三尺柜臺這樣一個平凡的崗位上,干出了可喜可賀的成績。
鄉鎮企業剛剛起步發展的時候,本地服裝廠在外地簽訂了大批工作服合同,但當時布料卻非常緊張。那時正值文化大革命,社會非常亂,但是,父親還是冒著危險,遠去浙江金華,購回大量的土布,解除了服裝廠用料的燃眉之急。
在那個生活用品還十分匱乏的年代,大家都缺衣少食,甚至連燒的也成問題。父親每年遠赴河南新鄉等地,購進了大量的棉花、棉被、棉線、紅棗、白糖,前往北寶應購進了大量的粉絲等物品,近則去本地西沙采調回大量的蘆材,為老百姓的生活解決了很多實際困難。
在改革開放最初的階段,廣大農村分田到戶,勞動群眾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每年稻麥兩季豐收的時候,不少人家糧食都無處存放,父親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多次前往陶都宜興,想方設法,采購陶器,又多方聯系船運,每次都是一個船隊,運回大量的缸壇,解決了群眾稻麥存放問題。
父親是部門的實物負責人,亦是部門的物價員。在計劃經濟時代,店里的每一種商品的價格都是有規定的。父親總是能夠嚴格地執行有關價格要求,并做到明碼標價,既不隨意降低,也不有意抬高。日雜部門雖然不大,店里的商品品種卻有成百上千,很多商品都是若干個系列,每一種商品的價格也都不同,小的甚至只有幾分錢。雖然如此,但每一種商品的價格父親都能做到爛熟于胸,不問什么時候都能一口清地報出。上級物價主管部門每次組織檢查,都會給予父親高度的贊賞。
日雜部門雖然不大,但它也是服務群眾的一個窗口。服務態度、質量的好壞,可以體現商業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和服務形象。父親除了多渠道、多方面組織貨源,以盡量滿足群眾的生產生活需要外,平時外出采購,組織貨運回來,總是身在柜臺,熱心為群眾服務,并且想方設法讓顧客高興而來,滿意而去。顧客要買碗,父親只要有時間或者總是抽時間,根據顧客的要求用鐵鉆給每一個碗鑿上字,然后用繩子給扎牢、扎好;顧客要買缸壇,父親總要用小榔頭將每一個缸壇里外多余的小石塊清除掉,用砂輪打磨光,免得顧客用手去摸而被劃破;農村有人家糞缸壞了,找到他,父親不問多忙,總是會抽空前往,不管糞臭,不言報酬,耐心細致地給人家修補好;農忙的時候,父親總是冒著酷熱送貨下鄉,把群眾需要的商品及時送到他們手中……
在這個部門,父親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苦干實干拼命干,不僅為老百姓做了很多實事和好事,而且部門業績也是年年攀升,因此也曾多次受到上級的表揚和嘉獎,先后獲得過油坊供銷社、揚中市商業局、鎮江地區商業供銷總社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并多次參加縣、地區乃至省里召開的經驗交流會。后來父親退休在家多年,但揚中供銷社成立五十周年舉行慶典活動時,父親卻被作為供銷系統唯一一位老同志受邀參加,深感不勝榮幸!
父親天性聰穎而好學。由于時代和家庭等原因,父親小時候只進師塾讀了幾年書。但是他悟性較高,記憶力也特強,憑借著自己努力,博聞,強記,善學,獲得了很多知識,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至今,父親仍能熟練地背誦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中不少內容,講述古代二十四孝中的那些經典的故事,我小時候就是在父親的這些啟蒙材料和故事中長大的。不僅如此,父親還會唱一些京劇、錫劇、滬劇、黃梅劇選段,演過京劇《紅燈記》中的人物。閑暇時光,父親還會女工活,小時候我們姊妹幾人穿的毛線衣就是父親親手給織的。
父親性格堅強而樂觀。長期以來,不論是在家庭生活還是在單位工作中遇到任何困難和挫折,他總能不埋怨、不低頭、不屈服,樂觀面對,設法解決。1954年油坊江堤倒塌淹大水,家中房屋被淹大半,但父親卻能坐在家中的小閣樓上一邊洗腳一邊唱上一段小調。上一世紀六、七十年代,家里吃的、穿的、燒的都很缺,但父親從未愁眉苦臉,唉聲嘆氣,而是帶領我們全家積極面對生活。吃的不夠,就經常推獨輪車過江去買些黃蘿卜、紅薯回來充饑;穿的不夠,就自家種麻、種棉花,捻麻、紡紗、織土布,穿自家織的布做的衣服;燒的不夠,就和母親一起去江邊割蘆根,讓我們姊妹幾個去撿煤渣以彌補燃料之不足。
父親為人廉潔而自律。工作近四十年,他在單位幾乎每天都要和錢打交道,可是幾十年來就是自己個人和家庭再困難,他也從不拿公家一分錢為己用,更不會靠缺斤少兩坑蒙顧客來貪取小便宜。我們小的時候經常去父親的店里玩,父親總是教誨我們,公家的東西什么都不能要,公家的錢一分也不能拿。
父親待人和藹而善良。他是做商業的,常對我們說的一句話就是"和氣生財".幾十年來,父親在單位,和同事之間一直相處很融洽;在柜臺,更是笑臉相迎每一位顧客,凡顧客有什么困難,他總是盡自己最大努力幫助解決;在家里,父親在我們姊妹五個成長的過程中,總是諄諄教誨,耐心引導,即使我們再不聽話,犯再大的錯誤,也從沒有打罵過我們;在處理有關事情時,父親總能先考慮到別人,再想到自己。有一次傍晚,父親走路,被人家撞倒了,他不但沒有責怪對方,反而說,天色不早了,你快趕路吧!
父親是一個普通平凡的人,幾十年來,并沒有干出什么驚天動地的事業,但是,他卻以他的所作所為,不斷地教育著我們,影響著我們,讓我們懂得了怎樣對待工作,怎樣對待生活,怎樣為人,怎樣處事。父親就如一本厚重的大書,值得我們做兒女的永遠去閱讀,去學習。
孔子曾云: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父親就要九十歲了,雖已是耄耋高壽,但身體還蠻好!我們做兒女的衷心地祝福他無憂無慮、健康快樂地度過人生的每一天,一步一步地邁向人生的期頤、茶壽……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