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的落花
視頻里的巴岳山,霧氣迷蒙,地面結了冰霜,大片大片的雪花飛舞,把輕盈的白鑲嵌在那一樹一樹深濃的綠里。嫂嫂說:“巴岳山上落雪了。”
巴岳山上落雪了呀?!內心有些小小的悸動,有一絲絲兒的失落和惆悵。我沒有見過巴岳山的雪,甚至故鄉的其它地方的雪,我也是久違的。
最早知道巴岳山,還是在很小的時候。冬夜有些漫長,臨睡前,母親燒了熱水來燙腳,我和弟弟總覺得水太燙,腳剛放進水里便倉促抬起來。母親便把我們的腳摁進熱水里,說燙一燙才暖和,這樣不生凍瘡。一起燙腳的時候,母親的故事會就開始了,巴岳山從母親唇齒間的故事里跳出來:
有一年,在巴岳山下的一個村子里,一個十來歲的少年上山砍柴,看到兩個白胡子老頭兒在山上的懸崖邊下棋,于是蹲在一旁觀看,一直到日頭西斜還舍不得離去。兩個老者餓了就吃桃子,飲山泉,把留在桃核上的一點兒果肉給少年吃了。三天后,少年才想起來要回家。當他回到家里時,家人大驚失色,以為見到鬼了。原來,少年已經離家三年有余,村里人都以為他被野獸吃了,早已不在人世。村人聞訊,隨少年再去看時,已不見白發老者身影,一塊突兀的大石頭懸于山崖,上面還有一盤沒有下完的象棋,這就是巴岳山上棋盤石的由來。巴岳山的山頂上還有一塊大石頭,叫“天登石”,傳說是神仙張三豐登天的地方。
后來去縣城讀書,才知道巴岳山是重慶小十景之一,是銅梁縣的第二大高峰。因著那些神奇傳說的牽引,我和幾個同學在一個秋日里的周末去了巴岳山。在巴岳山下,我看到了黃桷門,家里的墻壁上曾貼了一張帶日歷的畫,畫上面的風景就是黃桷門。黃桷門樹形奇特,左右兩棵黃桷樹在離地約三米處,緊緊相擁融為一體,形成巴岳山一道天然的“山門”,一條青石古道穿門而過。黃桷樹相生約一米之后,再忽而分開,兩兩相望,密密匝匝的枝葉互相掩映,映襯于高遠的藍天白云之下。因此,黃桷門也被稱為“情人樹”,“鴛鴦樹”,昭示愛情美滿。在青春無敵的年紀,我們就這樣莽撞的闖進了畫里了。
山路崎嶇,棋盤石掛在懸崖上,少了仙緣,我們自然是上不去的,只能遠遠站著看了一會兒。張三豐登天的天登石,在巴岳山的山頂上。天登石的底部有一個貫穿南北的石洞,大概僅有半人高,當地人稱之為“孝子洞”。相傳只有有孝心的人才能鉆過石洞,否則會被卡住身體窒息而死。從天登石上垂下一條鐵鏈,是游人攀爬“登天”的“扶手”。站在天登石上,向下看,四周美景盡收眼底;往上看,白云悠悠,仿佛真能抓住神仙的衣袖呢。
如今,每每想起巴岳山來,還是那年的景致。而它在時光的流轉中,早已大放異彩:黃桷門奇彩夢園、黃桷門風情小鎮、四季花海景觀、森林休閑度假……
“是該回去看一看了,”我這樣想著的時候,一枝黃花槐在南方之城的暖冬里隨風搖曳。故鄉巴岳山落雪的簌簌聲,穿透那眩目的黃,朝我奔涌過來……
【作者的話】在南方的城里,聽聞故鄉下雪了。那飄雪的簌簌聲,落進了心里,填滿思鄉的惆悵。
(文/晚霞映風鈴)
作者:晚霞映風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