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費家巷
走進費家巷,是緣于老同學范建新家住此巷。由于倆人關(guān)系親密,情同手足,小時候,我經(jīng)常在他家做家庭作業(yè);工作后,我也經(jīng)常到他家串門,有時還在他家蹭飯。所以,這條古老的小巷,在我腦海里留下的印象很深。
費家巷位于衢州老城區(qū)上街西側(cè),全長272米,寬8米,鋪筑水泥路。和柴家巷、楊家巷一樣,費家巷也是因為費姓之人而得名的。這條不長的小巷,建筑風格與如今的衢域,簡直如同身處兩個年代。巷中至今還佇立著成片的清代民居。民居的挑檐、牛腿等雕鏤精美,屋畔的池塘波光粼粼,水碧似染……無不記載著幾百年來那份屬于費家巷的繁華與榮耀。
這費家巷最有名就是出了個費宰相,這位傳奇宰相就是清代大學士費淳 ,而費家巷一帶作為他的故居,也被稱為宰相府。現(xiàn)在的費家巷2號至18號原來都屬于相府,連費家塘當時都是宰相府花園的一部分。
費宰相的尊稱,拜的可不僅僅是一個個官職,費宰相可是個有料的宰相, 他在基層工作的時候,留下過許多美談佳話。
費淳時任太原知府的時候,非常的有名聲。太原過去以農(nóng)業(yè)為主,所以,農(nóng)民為競爭水利資源 ,經(jīng)常互相斗毆,官司也非常多。費淳去了之后,治水開渠,讓各個地方都能夠有水灌溉,所以,太原人為了紀念他造了一座費公橋。
任江蘇巡撫時,因為天旱,為求雨跪在烈日下三日,老百姓民繪圖賦詩以頌。后升任兩江總督和河道總督,因為治理河道有功升遷至大學士,年七十三而卒。以天下為己任的費淳,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為了百姓的福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人民不會忘記,費淳的豐功偉績永遠銘刻在史冊中,熠熠生輝。
言歸正傳,經(jīng)過百年的風風雨雨,費淳的"相府″如今已經(jīng)很難一窺全貌了,只保留下費家巷12號那一幢老房子。尋訪"宰相府",劉禹錫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詩句總是縈繞在我耳畔。費家巷12號,大門依舊別致,還豎著一個雕花木質(zhì)的雨蓬。推開吱呀作響的木門,就能看見輔滿鵝卵石的天井,長滿青苔的厚石板 ,以及精美的牛腿窗。當年的輝煌和榮耀依然在斷壁殘垣的繹隙里透出來。
站在老宅的天井抬頭仰望,市中心工商銀行樓上的大鐘鉚足勁日復(fù)一日地運轉(zhuǎn)著,鐘聲時時飄進老宅,敲打在屋檐的蛛網(wǎng)上。在這一瞬間,古城的歷史仿佛是一函線裝書,安安靜靜地躺在費府這個泛黃的書盒里。
對于費家巷口的"德生堂″藥店,許多上了年紀的衢州人,肯定記憶猶新。據(jù)說這是一家老字號藥店,也是費家巷一座地標式商店。九十年代企業(yè)改制,這家藥店從國營單位改為民營企業(yè),實行私人承包經(jīng)營。前些年,因經(jīng)營不 善,藥店巳經(jīng)倒閉關(guān)門了。市場經(jīng)濟的競爭就是這樣殘酷,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昔日的費家巷口,人來人往,非常熱鬧。記憶中巷口的兩旁有好多地攤:有租連環(huán)畫的,有賣香煙火柴的,有配鑰匙的,也有賣油炸裹的,還有賣餛飩、水餃的。如今,這里已難覓昔日巷口喧鬧的場景了。給人的感覺就是,小巷依舊,曲盡人散。
費家巷的費家塘是市區(qū)的古塘之一,距今已有200年的歷史了。這口池塘,讓整條巷子變得豁然開朗,感覺有一種世外桃源的意境。每當夕陽西下時,小巷里能看到一抹淺絳色的陽光;黃昏時,炊煙裊裊;夜色中,星星隨意地守望著小巷的空中;池塘里,呈現(xiàn)出一片銀灰的光澤。池塘邊,曾經(jīng)也是附近居民釣魚、納涼的好地方。鳳凰傳奇唱的《荷塘月色》那首歌,我很喜歡!因為,這首歌常常會讓我想起費家塘,想起池塘邊的歡樂時光。
費家塘正對面的"上街旅館″,相信許多"老衢州 ″一定印象深刻。不過旅館的前身,那個老牌的襪廠更讓人難忘,難說你小的時候還穿過這里生產(chǎn)的襪子呢。"上街旅館″已經(jīng)有幾十年的歷史,旅館內(nèi)的陳設(shè)保留著當年的風格,讓人身處其中,就 會自然而然地想起那個年代。
隨著城市的變遷,很多原來居住在費家巷的原住居民早已搬離了小巷,我的老同學范建新家的那幢老房子,八年前也已經(jīng)拆掉了。時光改變的是人的容貌,卻難以讓我忘卻有關(guān)費家巷的許多往事,因為,在我心里早巳刻下了巷子里曾經(jīng)過往的那一段段傳奇故事。
走進費家巷 ,深深感受到的是,古城衢州一條小巷的獨特文化魅力和傳奇色彩。如今,小巷仍是那條小巷,而昔日經(jīng)常和我在一起玩耍的伙伴們,不知都巳搬到那里去了?雖然,他們都不在我身旁了,可我從未將他們遺忘。我的好伙伴,你們現(xiàn)在還好嗎?
【作者的話】走近費家巷,感受小巷的傳奇故事,想念昔日一起玩耍的伙伴們。
(文/詩路花雨andsix)
作者:詩路花雨andsix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