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居京城五十余載,我無時不刻都想念著遠方的故鄉,身上始終散發著"蝦油味".
思鄉之情,人皆有之。只要有家鄉的消息我都很關注,比如,進京演出的閩劇,我就看了好幾次,記得有《煉印》、《林則徐充軍》、《紅裙記》等等。
東南電視臺晚間新聞我每天都要看,同時間播出的北京臺晚間新聞我卻不看。老伴說,你生活在北京,怎么不看北京的新聞,哪有你這樣的人?其實她并不理解我的思鄉之情。
我曾經擔任兩屆福建省人民政府顧問,當時,每位顧問都贈送一份《福建日報》,我如獲至寶,從中獲得不少家鄉的消息。那時,我正對文學著迷,《福建日報》的"武夷山下"專版的文章我都是必看的。
后來,因年齡關系,我不再擔任顧問,《福建日報》也就不再贈送了。后來我干脆自己訂,直至現在。
除《福建日報》外,《閩都文化》更是我的精神佐餐。每當手捧郵局寄來的《閩都文化》,我都興奮不已,幾乎是每篇必讀。看完后就像喝了興奮劑一樣,有時晚上睡覺還在回味一些情節。感謝《閩都文化》編輯部長期贈送該刊物,為像我一樣的遠離故鄉的游子傳遞家鄉鄉土知識?!堕}都文化》為我的老年生活增添了許多樂趣,也加深了我對故鄉的眷戀。
我臥房的一面墻,被書柜占據,其中有一專柜全是與閩都文化有關的書籍,如《福州民俗文化叢書》(8本)《近現代福州名人》《福建通史》《三坊七巷志》《福州通史》(簡編)《中國歌謠集成(福建卷——福州分卷)》等,約100多冊。有的是自己購買的,有的是專家、學者贈送的。
我關心家鄉的社會經濟建設,積極參加福建省組織的一些學術活動。特別是國家批準海西經濟區建設后,我先后參加了"海峽兩岸經濟發展論壇(福州)"、"第三屆海峽西岸經濟區論壇"(廈門)、"海峽論壇——海峽經濟區高層研討會"(福州)等會議。在"第三屆海峽西岸經濟區論壇"會議期間,東南電視臺的記者還對我進行了采訪,精心制作了15分鐘的高端訪談節目——《卓寶熙:把脈福建大交通》,在東南新聞眼播放。
除參加一些學術活動外,我還向福建省和福州、廈門市的領導和部門寫了許多書面建議。
早在1984年8月,我就給項南書記寫了關于福建"四化建設"的建議。
此后1984年到2015年間,我先后給福建省領導及有關部門寫建議信56封,約20萬字。慶幸的是,56封建議信和各有關部門的回信等資料,除早期的個別散失外,基本保留完整。建議信的內容,涉及到福建省社會經濟建設的方方面面,包括對福建?。êN鹘洕鷧^)的工農業建設、旅游業、科技、文化、教育、體育、人才培養、環境、市政建設等等。
近幾年來,我幾乎每年都要回到福州,參加一些學術活動,但每次都是來去匆匆,難得有機會抒發思鄉之情。今年10月中旬,我又一次回到家鄉,參加向母校福州三中贈送拙著《難忘那些歲月》的贈書儀式。
這次和以往回鄉不一樣,我已是八十六歲高齡,今后再回家鄉的可能性很小了。因此,我下定決心,最后一次領略一下家鄉的鄉土氣息,釋放一下濃重的思鄉情結。我專門留出三天時間,想嘗嘗家鄉的小吃,在大街小巷逛逛,特別是到一直想去又沒去過的名勝古跡走走。
這三天,我馬不停蹄,行程安排的滿滿當當。除遠路乘車外,主要是靠兩條腿步行,因為只有步行才能諦視細察,一睹為快。
也許是由于興奮和渴望吧!長時間的步行,竟然能堅持下來,也并不顯得太累。我自己都感到奇怪,像我這樣年齡的人,是走不了多少路的。也可能是得益于我年輕時勘測生活的磨煉吧!
三天中,我盡情地品嘗家鄉的小吃,到過安泰樓、味中味,還有一些小吃店,玩到哪兒就吃在哪兒,十分自在。蝦酥、蠣餅、油炸檜、炒興化粉、光餅、征東餅、碗糕、炒糕、紅糖@、白糖@、芋@、肉丸、鍋邊糊、扁肉燕、魚丸、拌面、鴨血湯、滑魚湯、滑牛肉湯、撈化……都嘗了一遍。吃了十幾餐,每餐都沒重復的,很是過癮。
此外,福州三中校友會理事長,原副校長謝永銓還邀請我到上下杭街附近的梅邑A館品嘗了家鄉菜——荔枝肉、雙脆、南肝尖、數味(全家福)等令人垂涎的家鄉菜。
三天中,我乘了地鐵、公共汽車,參觀了冶城遺址公園、薩鎮冰故居;徜徉在福州大學(西禪寺校區)和福建師范大學(倉前山校區);游覽了改建后的煙臺山公園,三坊七巷、于山、烏石山、福州西湖……這些景點和地方,都讓我有所感觸。
感觸最深的莫過于西湖了,因為我的故居就在西湖邊,對西湖最有感情,印象也最深,孩提時期,我經常和鄰居小孩一起到西湖玩。
我下榻在湖東路靠近西湖的一家旅館。行程最后一天,一大早就步行到西湖尋夢,進入牌坊式的古香古色大門后,迎面就是蔚糖牛⒎綬髏媯沽∫罰誦目跎疋?。競兣是西耗八景帧?仙橋紊",景色很是迷人。
過了橋就到了開化嶼(一名小孤山),橋的盡頭有一棵大榕樹,小時經??吹剿?,冠幅廣展,氣根垂地。如今,下垂的銹褐色氣根和掛滿橘子燈的榕樹,好像在向我招手,在歡迎我,讓我倍感親切。
我向右沿著湖邊漫步,尋找少兒時常見的景點,陸續看到了更衣亭、開化寺、宛在堂等景點,均裝修的煥然一新了。
開化寺門口有一對青石雕刻的石獅,十分精致。之前我從未進過開化寺,因為我們小孩對寺廟不感興趣。這次乘興到寺內游覽,寺內的"十八娘"荔枝負有盛名,可惜已毀,僅剩幾棵了。
開化寺前的假山噴水池,依然在招引著游人,但假山上的八仙人物造型,鐵拐李、張果老、何仙姑、呂洞賓等已不復存在。
假山西側不遠的草地上,雕刻"拈"的石碑仍然矗立原處,"拈"兩字,蒼勁有力,乃許世英所題。他是中國近代政壇上一位著名歷史人物,曾任福建巡按使、中華民國國務總理等職務。
石碑往西十余米就是橫跨開化嶼和榭坪嶼的飛虹橋,該橋是三孔石拱橋,造型十分美觀。小時候我常常站在橋上,欣賞四周湖光山色。印象最深的是橋頭的一棵檸檬桉樹,它和周圍所常見的樹不一樣,高高的樹干,白色而光滑的樹皮,樹葉像桉樹葉。很有一種偉岸挺拔,清白不染的氣度。
我站在檸檬桉樹下,凝神諦視,原來一手圍住的樹干,現在是兩手圍了,樹干變粗了,樹皮開裂了,也不那么白嫩光滑了,有不少黃色、褐色的斑點。是?。淅狭耍@的老相,人何況不是這樣?自己也是老相畢露,禿頂、微、滿臉的皺紋、老年斑……
感嘆之余,舉起手機,對著樹干留下了紀念!
照完相,難分難舍地離開了檸檬桉樹和飛虹橋,進入榭坪嶼,過了步云橋,就到了荷亭。"荷亭唱晚"是西湖八景之一。亭的三面臨湖,湖中荷香陣陣,古時為品茗和聽曲之所。我記得小時候有一年夏天晚上,曾和大人一起到過這里聽過閩劇。亭里掛著一盞水月燈,我們坐在美人靠上,聽戲的人不少,有的人自己帶著小板凳。福州腔,濃濃的鄉土氣息,非常親切,至今難忘。
在荷亭旁邊,有禁煙亭,是福建省政府禁煙委員會于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三日建的,亭中豎立一塊青石石碑,上刻"禁煙亭"三個字,是著名書法家沈覲壽所書。當時對禁煙亭的印象也很深。這次所見,"禁煙亭"三個字,紅油漆粉刷一新,顯得更醒目。
荷亭的北側是桂齋。桂齋是一八二九年由林則徐倡建,一九零五年改稱林文忠公讀書處??谷諔馉帟r被毀。記得抗戰勝利后,我到西湖玩時,還看到刻著"林文忠讀書處"的一塊碑石,好像字也是刷了紅油漆的。后來不知什么時候就不見了,是否移到他處,或移到桂齋內,就不得而知了。為了紀念林則徐誕辰200周年,1984年夏,市政府修復了桂齋景點,并于一九八五年十一月二十日在禁煙亭旁邊重立"桂齋"石碑。"桂齋"石碑處,好像就是抗戰勝利后我所見 "林文忠讀書處"的碑石所在地。
這次很不巧,桂齋閉門進行內部修繕,無法參觀。
在荷亭和大夢山之間的地帶,小時所見是一片樹木、草叢,池塘等。解放后,建成福州動物園?,F在成為西湖的景區,新建了"西湖書院"、"夢山閣"等景點。如今這一帶樹木參天,郁郁蔥蔥,景色十分幽美。
出了西湖西門,就是湖頭街小學,這是我曾經讀小學一年級的學校。
緊挨學校南側有一條石m小路,往西兩三百米,就是我的故居——何氏里。它是五進大院,住有二十幾戶人家。
如今,這一片是簡易結構房屋,類似棚屋區的居民區。何氏里已無蹤跡可尋。望著一片棚屋區,故居不復存在,一種失落感涌向心頭。
從小學再往前走就是湖頭街。湖頭街也是面目全非,靠湖一側成為人行道,另一側是商店。
往昔的湖頭街兩側都是柴埕厝,靠湖一側是吊腳樓。我的許多遠房親戚都住在這條街上,走在湖頭街有一種濃濃的鄉親味。每到端午節,我們都到靠湖一側的親戚家觀看扒龍船(劃龍舟)比賽。
走出湖頭街,到西門汽車站乘車回到下榻的旅館。
當天晚上,又漫步到西湖。湖邊露天舞場上,一對對舞伴在舞曲伴奏下,翩翩起舞,顯得悠閑、舒暢。我的腳也癢癢的。
西湖的夜景實在迷人。在各色燈光的映照下,湖面銀光閃爍,碎波蕩漾,岸上垂柳飄拂,水中倒影蕩悠……夜的嫵媚一覽無余。此時此刻,我實在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情不自禁地舉起手機,對著西湖夜景又是拍照又是錄像。
情深意長的西湖——是伴隨我成長的地方,我終生難忘。
第二天,我依依不舍地離開故鄉。行李箱里裝滿了三十多斤紅年糕以及兩斤鼎日有肉松和一些鹵味品。滿載著故鄉的情懷踏上返京的旅途。
本文寫于2019-12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