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大雪,太陽很艷,但溫度卻低。入冬后,不僅大雪,連小雪,甚至連霜的影子都還沒見過。
開始下了幾場雨,然后,就都是晴空萬里,艷陽高照。藍天白云,楓紅杏黃,一派絢麗秋景。今年的秋天被夏天擠占,秋天就只好擠占冬天的位置了。
這樣的天氣,在農村可是難求的好日子啊!
冬天是農閑季節,但鄉村的人們趁晴好天氣依然要干很多農活。修渠筑壩不說,家有到年齡婚嫁的,便要打泥坯子磚,準備建房。
大項目不是家家有,但趁陽光曬紅薯干、曬蔬菜就幾乎家家戶戶都有。
村前,割完稻子已曬干的稻田上,用三根棍子一扎,支起一個三角架,四個架一組,上面放兩根竹篙,再放上若干個竹簟。母親把蒸熟的紅薯用籮筐挑出來,一手持菜刀,另一手持紅薯,手掌當砧板,嚓嚓嚓,飛快,把一個紅薯瞬間分解成紅薯片,然后,又一一擺在竹簟上,不久,就擺滿了一簟。一兩天后,薯片變軟變甜,再曬兩天,便收起。這就是熟紅薯干,做飯可加幾塊在里面,也可平時當零食吃。過年,用油一炸,香噴噴,脆嘟嘟,在郴州也是一道有名的小吃。還有好幾道長年菜也是這個季節加工的。蘿卜干的制作與紅薯干大同小異。把大蘿卜從地里拔出來,在河邊洗凈,在木板上切成塊,然后再曬。曬干的蘿卜條縮水很多,軟軟的,和了鹽,加了干辣椒,裝進壇子里,可以慢悠悠地吃個一年半載。其他要曬的大宗菜就數青菜了。青菜很高大,和我們小孩齊高,曬干后團扎成一小把,也是裝在壇子里。食用時,取出一小把,泡軟,切碎,可以開湯。如與紅燒肉相蒸,就是絕配。酒席上的梅菜扣肉,人見人愛。
冬日負暄,也是冬天常見的場景。冬天的陽光一點也不灼人,曬在人身上,像母親溫柔的手在微微地撫摸,愜意極了。老人家拄著拐,坐在自家門口,享受陽光。婦女們則常常在祠堂門前圍坐,一邊曬太陽,一邊漿洗縫補做女紅。一項大活就是糊布板,土話叫背殼。把平時積攢的碎布頭拿出來,在一塊紙板上拼接好,用米漿糊粘起來,曬干,再糊一層。厚厚的一塊碎布拼成板,叫布殼。母親再用報紙,比著我們每個人的腳底,剪出樣子,然后,拿出這個鞋樣,貼在先糊好的碎布板上剪出鞋底,然后,一個錐子一根針線,密密麻麻來回釘,叫打鞋底。再選塊較大點的布做鞋面,布面鞋底連起來,就是家人的新布鞋了,舒適透汗,全是媽媽的愛。孩子們的冬天,也是滿滿的享受,曬谷場上,追追打打,打紙版,打泥碗,滿頭大汗,不亦樂乎。
我喜歡四季分明的家鄉,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快樂。
無論季節怎么變化,用心搜尋,日子里總有小歡喜陪伴。入夜,蓋著白天被太陽曬過的棉被,嗅著陽光的親切味道,不就是滿滿的幸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