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著,盼望著,終于秋天了!
秋天來了,我們不再會為趕著吃一頓飯而汗流浹背;我們不再會為出門時仰望似火的驕陽而心存怯意;我們不再會被夜半的蚊子叮咬得轉輾反側而不能酣然入眠;我們不再會一瓶瓶地喝著冷飲而仍舊口干舌燥;我們不再會為擦抹了厚厚的防曬霜而仍舊擔心皮膚被曬黑灼傷;我們不再會因著在露天下勞作而汗流如注,濕透衣衫;我們也不再會因著盛夏三伏而郁熱沉悶、無精打采……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酷暑惹的禍。
這下好了,秋天一來,一切的煩惱擾亂、顧慮不安都將煙消云散,酷夏的浮躁也將隨風而去,連綿的秋雨滋潤著焦灼干渴的大地,領受過幾次秋雨洗滌的天空、屋脊、墻壁、樹枝、馬路和路旁的壁櫥,它們在雨后的晴空里顯得分外鮮亮清爽。放眼望去,無論是近處的城市村莊,還是遠處的群山曠野,都呈現出一片清心亮麗的世界,仿佛在我們的心中抑郁長久的煩躁、苦悶、思慮,也被這含情脈脈的秋雨蕩滌得不留半點塵埃。
我一直不解許多的詩詞歌賦為何把美麗的秋天描繪得哀哀怨怨、悲悲戚戚:諸如“悲秋風之動容兮,何回極之浮浮”“搖落秋為氣,凄涼多怨情”“漫漫秋長夜,烈烈北風涼”“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常恐秋節至,j黃華葉衰”……
其實,事無善惡,思想使然。這也是文人墨客寓情于秋,借景抒情吧。難怪大詩人白居易一語破的:“燕子樓中霜月夜,秋來只為一人長”,詩人曹鄴亦云:“桐樹心孤易感秋”。秋節、秋風、秋水、秋夜、秋雁、秋蟬等屬秋的事物本無愁情怨氣,都是那些遷客騷人悲秋憫人罷了。
如果我們換一種態度欣賞秋天,同樣會給人別樣的風情。“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秋高氣爽、秋雁成行、秋菊盈園、秋水芙蓉、秋風落葉,在鋪滿金黃樹葉的林間散步,在風雨秋夜靜靜地聽雨,去野外采一把金燦燦的野菊,手持一朵白絨球似的蒲公英種子徐徐地吹向空中,然后任憑思緒隨著那團棉絮翻飛……這些眼之所及、觸手可得的情趣不能不是一種特別的享受。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在我們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秋是一個洋溢著喜慶祥和的季節:帶有浪漫色彩的七夕節(中國人的情人節),尊老愛老的重陽節(又稱消災祈福的登高節),象征團圓和睦的中秋節,還有我們新中國的生日——國慶節,尊師重道的教師節也匯合在金色的秋季。秋,無不蘊含著人們對幸福美滿生活的憧憬。
“勸君莫道春日長,勸君莫舞華霓裳。若無一歲秋意重,安得碩果實滿堂?”春生夏長,春華秋實。秋的韻味不僅僅在于它的色彩的美,更在于它的美讓人感到親切、欣喜,美得并不空洞。
當田間地頭一株株窈窕的高粱笑得漲紅了臉的時候;當一群群“辣妹子”披上大紅蓋頭的時候;當一扎扎馬鈴薯、一對對土豆躍躍欲試即將拉開金色幕布的時候;當黃澄澄的玉米在農家小院搭成一座座金屋的時候;當中秋月下,全家人圍坐一起,一邊賞月,一邊品嘗著月餅、石榴、蘋果、酥梨的時候;當闔家舉杯共慶祖國誕辰,祝福祖國繁榮昌盛的時候……我們不由得要稱贊:秋是成熟的季節,秋是收獲的季節,秋是喜慶的季節。
我由衷地喜愛秋,贊美秋,“而今識盡秋韻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