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后的黃昏,坐在書房里,隔著涼臺透過夾層玻璃窗戶,抬頭就瞧見了夏至的天空,白晝緊緊的咬住太陽的余暉變幻成幾絲絲絢爛的殘陽貪戀的掛在麓山的西邊。身背后電風扇搖擺著徐徐吹出的涼風,前額頭卻已是擠滿了汗珠,身體著實感到氣候變得更為炎熱了。
我知道,時間無需通知我就可以改變眼前的一切。夏至的到來意味著盛夏來臨。怎樣不負盛夏的好時光,卻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一種轉瞬即逝的現實,依然讓我從心里感到心燥。窗戶外面吹進的是絲絲熱風,心里涌出的卻是寂寞的沉思,只有一種復雜窘境的心態在思緒里晃動,這個過程中,最讓我難受的就是一種沒有取得‘成就’的感覺。在這個年齡漸將封頂的過程中,是否會落下了不可逆轉的殘疾呢? 猛然間,就想起唐。白居易《除夜寄微之》:“鬢毛不覺白毿毿,一事無成百不堪。”
殊不知,人一下子就從年少就蹦到了甲子之年。
究其一生,從文化大革命到上山下鄉,從回城到工廠,又從結婚生子到重返校園讀書,拿文憑、入黨、或調動工作,無一不是充滿艱難困苦,一言難盡。
其實,印象最深刻的多還是知青中的一些往事。
我從知青名字中讀到過不少的悲壯故事,讀到沉痛的,也有所耳聞,見到出類拔萃的也有一定比例。睥睨世間,涼涼的就能把知青生活的經歷運筆成刀慢慢地撕開給人看,縱然,發生過那些透著寒意或者帶有暖意的知青生活都早已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了。看到當年的人都走過的那條路上,其實我也從未缺席,今天,我也與二十一世紀同行,身同感受,可能會覺得知青暖色調的人生和文字會更多一些。
在懷舊風盛行的當下,知青上山下鄉運動仍是我心里久覺的思考。從我下鄉的經歷到招工回城、再到回城后結婚生子、后來又面臨讀書、單位改制、工作調動、直至退休,經歷了人生的整個過程。回過頭來看,即使人生在世不稱意,也遇到許多委屈,甚至還遭受些磨難。但縱觀共和國歷史的發展和巨變。我還是能理解,當年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的初衷。
我想,談論知青問題,不能簡單地站在個人恩怨立場和個人得失的角度,必須跳出個人局限、超越片斷經歷,站在國家全局和歷史發展的角度去觀察認識問題,方可能獲得事物的真諦與本質。如果僅僅自己曾經受過一段苦,甚至在某個時段、某個問題上受過一些委屈,就以個人的某種好惡感受去斷言和評價整個知青上山下鄉歷史的優劣,就顯得過于淺薄了。
不錯,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究其本質,確有解決城市的勞動力過剩的問題。從五、六十年代走過來的人都應該知道,當時的國民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單一公有制經濟的l境,城市人口和失業不穩定的現實,險惡的周邊國際環境,西北邊疆的陳兵百萬?諸多的因素合成在一起,使國家不得不有此‘下策’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而農村,卻有著安置人口的海綿作用,起著勞動力蓄水池的功效。所以上山下鄉的本質就是解決城市的勞動力過剩問題。
這正如溫鐵軍所說的;上山下鄉運動是解決勞動力過剩的軟著陸武器,在那個時代是一個非常必要的手段。
所以,審視歷史,我個人覺得,不能以個人片斷的經歷和感受去評判全部上山下鄉歷史的優與劣,也不能以現在的某些觀點來評斷歷史事實和進程的對與錯。
我不是上山下鄉運動的受益者,也絕非是單純的受害者。只是隨著時代的大潮隨波逐流。中國有一千七百萬知青,因此,每個知青都會根據自身下鄉和回城的經歷做出各自的詮釋和定位。這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理解一樣。而每種見解地位平等,無需對錯之分。
如果拋開歷史偏見,摒棄個人恩怨,實事求是看待知青問題,我覺得;在一定意義上講、]有當年的知青運動、]有廣大知青的犧牲精神、就無法度過六十年代的國家經濟困難和就業困難,而且還給國家的發展贏得了寶貴的喘息時間。如果沒有幾百萬知青扎根邊疆,手持鋼槍的預備役兵源的存在,也就很難面對當時北方邊界蘇聯陳兵百萬的軍事威脅。沒有知青運動造就的知青吃苦、忍耐、承受能力就很難度過改革開放的困難時期。沒有知青運動就沒有當代中國以習近平、李克強、王岐山為首的反腐治國精英。
我們現在回憶總結知青的現狀、城市與農村改革、知青命運的歸宿,背后都有城市與鄉村兩個時空中精神和身體的移動。作為明顯橫跨兩個空間的知青感受,確有居多的分歧。從知青“傷痕”的感受中會得出另外一種不同。他們下放之后的心理狀態,城鄉生活的差異和困擾,從理想追求的幻滅到苦悶求索,社會和人際矛盾,境遇的悲慘。這些我自己下鄉期間就親身經歷和遭遇過,這都是客觀事實。也注定是我們這代人在時代浮沉中付出的代價,并以此來透視自己的青春和中年以及退休后個人生活經歷的變遷。
由此可見,知青雖然是那個時代浪潮下的被裹挾者,但這個群體不是時代一抹浮光掠影的漂浮。其中閃耀的人性,則帶有永恒的社會特質,供當事人和后來人去追憶,去懷想。
知青這一代人的特點,是“承上啟下”,上承革命時代,下啟一個改革時代,它橫跨在城市與農村兩種地域,摸過農村的犁耙,擰過城市工廠八小時工作制的螺絲,還有坐過有電梯的辦公室。就是這樣一個特殊群體,產生著特殊的社會信號,信息容量非常豐富。
現實是窺視歷史的窗口。只有跨越歷史的變化才能對知青和那個年代得出更客觀的評價,只有真正認清“現在”才能更好解釋知青心里的糾結。所以,當我們思索‘知青’主題現象時,絕對不要忽視背后的社會機制。更不要忘記他們的豐功偉績呢。透過復雜的歷史變遷,我們必須正確地對待知青上山下鄉的歷史背景與歷史定位;這正如中共中央批準的《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工作會議紀要》中所說:“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是同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聯系在一起的。”
毋容置疑,一慨否定知青下鄉運動、否定知青對國家和社會所做的犧牲和貢獻,否定知青的歷史地位、否定知青的社會作用、否定知青一代人的鍛煉成長都是極其錯誤的謬論、但是,一慨給與知青運動唱贊歌抹殺它的缺失和負面影響也是不正確的,更是對一千七百萬知青的不公正!
慷慨之余,已近深夜,書房的電風扇還在輕聲的悠轉著,幾絲涼風從窗戶吹進臉狹,心里也少了莫許的煩躁,思緒慢慢的擱淺,原因是我下筆拘謹缺乏靈動,往往受事實的約束而難以放膽而書。
今晚,恐怕又是一個輾轉反側的難眠之夜,掙扎著想入睡,迷迷糊糊中終于有了困意,卻又將小解,雖然不一定長期如此,但偶爾的焦慮難入睡,也是一種精神和肉體的雙重折磨。情緒會變得煩躁易怒,精神狀態也萎靡不振,日復加重的黑眼圈就是佐證。
近來,長沙的高溫驟然延長,夏天過半,接著將又是秋天的到來,再后就是大雪紛飛的凜冽寒冬也在趕來的路上,知青之雪讓甲子之年
成了匆匆過客,但是匆匆之夏卻給我留下了太多回憶與秘密。
承然做為一代知青,在社會主體上我們已經退幕,但現在我們又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退休老人,能拿著基本生活的退休金,我釋然了。我想,今后的命運可能不會有太大的區別,無非是你錢多多吃點好的,多去高擋酒店享受,我錢少多吃點青菜和五谷雜糧什么的,去些價廉物美的酒店消費。知青朋友們珍惜我們的后知青時代吧! 言及末尾,不禁詰問;幾載坎坷消云散,晚年心底只留寬。莫輕嘆,沿途風景看江山。 2019.6.25晚草于家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