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域內有兩條小河,小得地圖上都沒有名字,是栗木河上游的兩條無名小支流。
一條從礦區中間蔥蔥流過,上游經過了礦山的開發作業區,流水中含有大量泥沙,因而十分混濁,周邊的農民又常在河中撈沙洗礦,河床被挖得滿目瘡痍,這里的地名叫馬路橋,就估且叫它馬路橋小河吧。
一條沿著礦區邊緣潺潺而流,河水并不豐沛,涓涓細水、清澈見底,河中盡是些大小不一的圓石頭,俗稱鵝卵石,除汛期外,都裸露在河床、河畔,礦山人形象地稱它為蛋子江。
我7歲前,父親在礦山煉錫廠工作,家曾住在馬路橋小河邊的爐房生活區。由于年紀還小,對馬路橋小河的印象不深。后來,家搬到了蛋子江的二區,直到17歲參軍離開礦山,雖又搬了幾次家但都沒離開二區。因此,我在蛋子江畔生活了10年,對蛋子江很親切。
蛋子江,發源于海洋山南麓,江的上游其實是金子源山和漕壘界山之間的一條山澗,出壘口后,蜿蜿蜒蜒、向東流淌,過水溪廟后匯入栗木河,全長不過6公里左右。
逶迤海洋山,茂密的植被、豐腴的泥土下全是花崗巖。山澗中的巨大的花崗巖石,在山洪的作用下,被裹挾、推搡著,互相撞擊、滾動。常年累月,山澗不斷重添新的巨石,舊的逐漸向下游移動并變小。時光荏苒,巨石來到下游已成鵝卵石、馬卵鼓。而且,新的來了,舊的走了。
沿河兩岸長著成排的腰粗的柳樹、樟樹等樹木,在大一點的河灘,樹木茂密成林、參天。春夏時節,兩岸樹木間隙的灌木草叢盛開著許多紅的、黃的無名小花,蝴蝶、蜜蜂在花中飛舞穿梭,一條景色秀麗的、林蔭小河。
沿河右岸是廠家、常家、小營、大營等栗木鎮所屬農村,沿河的左岸是炸藥庫、271隊、二區、子弟小學、新車隊、水溪廟等礦山所屬單位。某種意義上講,蛋子江又像是一條界河,從右岸跨上左岸,就算進入礦山了。
蛋子江的河床看起來寬,水流卻不豐沛。它本來小,在上游壘口處還筑有一簡易滾水壩,用于農田灌溉;左岸的礦山又在壘口的上面架了一條枧,引走了部分水,用于礦山的生產、生活。開水站、二區、八區的生活用水和375電廠的生產用水都來自這條枧。
蛋子江的水滋養著它兩岸的農民和工人。
小時候,我常去蛋子江,特別是夏天。從我家出來,越過通往271隊的簡易公路,下一個小坡就到江邊了。每年立夏后到立秋前,我喜歡在晚飯前或后,到蛋子江去洗澡。雖然江水很小,也就剛過腳小肚,不能游泳,只能坐著或趴在水中洗。泡在清涼的江水中,吹著夏日的徐徐微風,遙望著江右岸綠油油的田野,裊裊的炊煙,還是很愜意的。
蛋子江可以游泳的地方,一處在壘口。簡易的滾水壩后面形成了一個小水潭,水面也不是很寬闊,長、寬各10來米這樣,水深也就大概齊腰吧,勉強可以游泳。一處在子弟小學后面坡下,從學校大門前的公路往外走,下完坡往右一轉就到了。蛋子江出壘口后,嘩啦啦的流水雖有彎曲,但沒遇到什么障礙,一路高歌來到子弟小學后面,遭山梁的阻擋向南拐了一個小彎,一下平靜了起來,形成了一個小小的回水塘。右岸不遠有一小村莊,為了便于過河,村民又在回水塘下面筑了一條過河的跳腳石,進一步抬高了水面。水面也不很寬闊,長20來米、寬10來米這樣,水最深處也就大概齊腰吧,也是勉強可以游泳。
時過境遷,今天回去看,這個回水塘已經沒了。上世紀70年代中,這里修建了一個水庫,回水塘也隨之消失了。小時候,每到暑假,我們經常三五成群去回水塘那里玩。
下水沒多久,就開始打水仗了。有時是兩人對打,其余人在一旁吶喊助威。雙方用手把水劃向對方,當一方的眼睛受不了、嘴張不開、呼吸不過來時就會敗下陣來。有時是分邊對打,有時是勇敢者一對二或一對三地開打。能睜著眼、張開嘴、劃水量大、往前沖的人往往是勝利者。前兩年出去旅游,參加漂流,也有打水仗,我總是勝利者,就是小時候練出來的。
有一年,小伙伴大寶在潛水時,肚子被劃了一個小口,大伙急忙把他送到礦醫院縫了兩針。問他怎么回事,他說被水猴咬了。現在想起來,肯定沒有水猴,大概他是貼著河底潛水,被尖石頭劃著了。不過,當時嚇得我們再也不去那里游水了。?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