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克古寨有一條小河,名叫花溪,很是詩意的。
清清的花溪河像一條彎彎曲曲,不會興風作浪的巨龍,靜靜地穿寨而過。
位于古寨中心的河段有一座石墩橋,也很詩意。
石墩橋沒有復雜的造型,沒有精致的雕工,也就那么幾個厚實的石墩,幾塊粗糙的石板簡單組合而成的幾何圖形,如小兒搭建的積木。
石墩橋簡潔,但不簡單——橋依石脈而建,依人心而筑。
石墩橋在必克人的心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石墩橋不僅僅是人與物進出的橋梁,更是凝聚人心——風雨同舟、精誠團結、患難與共、眾志成城的“紐帶”。也許因為如此重要,知寒知暖的歲月都不愿腐蝕它那蒼而不老的容顏,知根知底的流水都不愿軟化它那堅而不硬的心腸。
花溪河從來沒有人為的用“著名”、“知名”之類的詞匯為其“貼金”,就“××石墩橋”這樣簡單的名字也沒有。這也好,免得因名而累,免得因名而被外人隨意“肢解”。
走近必克古寨,如果要問最古老的標志是什么,那必克人一定會很干脆地回答你:石墩橋。
如果你要問石墩橋有多古老,那對不起,必克人也說不出個具體的修建年月,只能告訴你,它很古老,大概有幾百年的歷史。
有人說石墩橋小巧而富有情調。這話應該是有文化的人說的。
石墩橋的上段,流水潺潺。潺潺的流水唱著和布依人一樣古老的古歌緩緩而下。橋的下段是一池碧玉一般的清澈水塘。
水塘像一面巨大的古銅鏡,很討人喜愛。情竇初開的布依姑娘小伙在浪哨(談情說愛)前經不住水塘的誘惑,悄悄地站立在橋上留下他們可以傳情達意的倩影。
富有情調的遠不止這些。如果按四季歸類,也許更有情調。
早春二月,風和日麗,一派江南春色圖畫徐徐展開:石墩橋的兩頭,桃紅柳綠,草長鶯飛,紫燕呢喃,蜜飛蝶舞;蔥郁的田野上,勤勞的布依人迎著春風,沐浴朝陽,耕耘大地,播種希望。
盛夏,石墩橋旁,翠竹掩映,樹木蓊郁,禾苗蔥綠;三五群花鴨、白鵝在水塘中追逐嬉戲,三兩頭水牛在河中消暑納涼;一兩組纏白帕,著黑白相間的花格子上衣,穿藏青色褲子的布依少女在岸邊開心浣洗……一幅幅充滿水鄉詩意的水墨畫啊。
仲秋,布依人笑意最燦爛的季節,也是石墩橋秋意濃郁的時候——藍天白云的倒影把遒勁的石墩橋襯托得格外的壯美,再加上布依人傳統的人挑馬馱,從田間地頭搬運稻谷、苞谷歸倉的生動畫面的疊加,不把石墩橋繁忙的秋收景象凸現出來都不行。
隆冬,百草凋零,萬籟俱靜,偶下那么一兩場小雪。石墩橋上積有薄薄的一兩寸厚的雪。這時,水幽,石灰,橋黑,雪白。強烈的黑白對比把石墩橋渲染得既簡又繁,即直又曲,在矛盾的對立統一中,在“黑白灰”三大調子的作用下,構成一幅有強烈視覺沖擊力的淺絳山水畫長卷。
入詩入畫的石墩橋真美。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