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天空藍汪汪的,幾朵白云綴在懷玉山玉峰上。
午后的陽光,在這個深冬季節里,綿長而深情地灑在高聳起伏的懷玉山上,從上而下仿佛籠著一層淺黃的薄霧。冬天的懷玉山,靜謐,內斂。你看那山上棵棵樹木靜靜地立在那,微風中,不曾揮動一下枝條,叢叢枯草褪盡了青春容顏歸于冷寂,裸露出懷玉山黛色的泥土本色——質樸,厚實,沉郁。我們的車沿著剛修好的瀝青柏油路盤旋而上,寬闊的山道像剛奏響的樂曲,低回中緩緩地攀升,把我們帶到一個悠遠、靜穆的意境里。
傳說,懷玉山因“天帝賜玉”而得名。又有唐某和尚在山間拾到一塊玉而得名一說。唐代歷年間(766—779),僧人志初始建定文寺于金剛峰南麓,鼎盛時有“三千尼姑八百僧”。宋朱熹曾在山上著書講學。與江南四大書院齊名的懷玉書院,可惜,毀于1935年戰亂中一把火。朱熹、王安石、王宗沐、趙佑等歷代文人雅士留下的大量詩文和摩崖石刻。厚重的歷史文化與奇美山色風光互為表里相得益彰,提升了懷玉山的高度,讓這座名山享譽大江南北。
儒道文化攜手而來,浸潤這片土壤,滋養這片草木。倘若,不曾經歷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那場殘酷的戰爭,我想,懷玉山一定會溫和得多,柔媚得多。
二
歷史不容假設。1934年7月6日,方志敏率領他組建的以8000贛東北子弟為主力的中國工農紅軍抗日先遣隊從瑞金出發,按中央軍委部署北上抗日。奇怪的是,部隊接到的命令并不是直接沖向北方抗日前線,而是轉戰閩浙贛,以區區8000贛東北子弟的長矛梭鏢去攻打國民黨重兵把守的城鎮,引起國民黨的誤判,迫使蔣介石調遣20萬精銳部隊對先遣隊圍追堵截,等國民黨回過神來,紅軍主力已經擺脫了包圍,避免了紅軍主力覆滅的命運。而這支8000贛東北子弟除幾百人突圍外,他們的血都流在轉戰五千里戰場上,其中2000多名英雄的鮮血灑在了懷玉山。
腳下的懷玉山,一個個山洼,一簇簇草叢,一片片林區都浸染了他們鮮血,棲息著他們的英靈。
懷玉山山體都是花崗巖,堅忍而血性,那是烈士鮮血滲透后的山體,向世人昭示,他們的犧牲換來了紅軍主力的生存,保護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熊熊烈焰。可是,我們教科書只是籠統地說,抗日先遣隊在敵人重重包圍下慘遭失敗。稍微探究一下,把一支直接從田間地頭召集起來的隊伍去吸引國民黨的精銳主力,以他們血肉之軀去引誘虎狼之師,在七倍以上兵力圍剿下,缺乏外援與供給,有取勝的可能嗎?有生還的希望嗎?革命會流血,革命要有人犧牲,誰都能理解、接受。出于當時形勢與戰略部署,中央軍委做出了這樣的決定,要這支先遣隊去顧全大局,冠以北上抗日先遣隊的名譽,保衛紅軍主力轉移做出必要的犧牲,應該說是智慧、神圣的決策。我們的抗日先遣隊沒有辜負自己肩負的責任,用鮮血完成了使命。然而,沒有一個歷史學家肯站出來說句公允話,讓懷玉山的這段歷史顯得有些蒼白與委屈。
我們長官也許能理解當時的戰略旨意。那些士兵沖鋒陷陣、流盡最后一滴血時,知道自己在牽制敵人,掩護主力轉移的戰略嗎?
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對于士兵,比較容易做到,因為他們不無須理解戰略思想,只需拋頭顱,灑熱血,執行戰術指令。但,對于長官就不那么簡單了。
方志敏率領著家鄉8000子弟兵,明知北上抗戰先遣隊意味什么,卻還得堅定不移地執行軍委命令。彼時,方志敏的內心一定很沉重。投身革命的那些士兵,在他的感召下,扔下鋤頭扁擔,拿起梭鏢大刀,離別父母妻子的那刻起,多么希望將來有一天能看到勝利的曙光,與家人一道分享勝利的果實,過上太平安妥的日子,可是,他們哪里想到,等待他們的卻是這項使命。當方志敏率領800兄弟沖出了重圍,停下腳步,喘息瞬間,回頭看了一眼,還有2000位患難兄弟陷在包圍圈,自己怎能脫險而去?即便革命勝利,回到這塊熱土,有何顏面面對江東父老?想到這,只好囑咐兄弟們趕快離開,尋找大部隊繼續革命。囑咐完,一咬牙,帶著隨從沖進包圍圈回到隊伍里,與隊伍一起堅持到最后,直到在隴首村被捕。
三
閑聊時,一位前輩說,方志敏有幾次脫險的機會沒抓住,這就是他的命。聽了,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是的,有宿命的因素。難道僅僅是命?
在敵人圍困懷玉山的日子里,身邊的人多次勸方志敏脫掉身上軍服換上老百姓衣服,躲進老百姓家里。他拒絕了。
當方志敏帶著800兄弟突圍了第三道防線時,他決然地回到包圍圈里,與戰友們共赴死難。
在監獄,一次又一次,斷然拒絕敵人的勸降,拒絕國民黨的高官厚祿,從容就義。
四
方志敏的三十六歲的短暫生命里,從進入縣立小學那天起,就結束了他塵世中的平庸生活,走上了革命之路——為勞苦大眾幸福、為國家命運前途的奮斗之路。
至于他革命方面,有大量史實為證,無須贅訴。有幾件事不得不重提:
贛東北信江8縣蘇維埃成立后,方志敏擔任蘇維埃主席兼財政部長,有人勸方母去討些錢,老人也覺得他的餉銀當姆媽的理當用得。她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找方志敏要餉銀來了。方志敏很清楚他的學費,從小學到大學,連本帶利,父母就欠債達700元之巨!方志敏參加革命后,家又被敵人燒劫十余次。母親是迫于無奈,來向他要錢。方志敏內疚而誠懇地對母親說:“姆媽,我是當主席,可當的是窮人的主席,哪里是官?餉銀嘛,將來會發,現在沒有。信江蘇維埃剛建立,革命才有個起頭,我們每日的飯鈿才七分呢!”方母聽了,說:“曉得了,曉得了。姆媽這一趟沒有白來,明白了仔是當窮人的主席,我苦點也舒心啦!”(《方志敏的故事》)
被俘時,兩個想發點小財的國民黨士兵在他身上只搜到一塊懷表一支鋼筆,大為失望。他“惟一的財產”,就是放在深山塢里的“幾套舊的汗褂褲,與幾雙縫上底的線襪。”
“假如我不能生存——死了,我流血的地方,或者我瘞骨的地方,或許會長出一朵可愛的花來,這朵花你們就看作是我的精誠的寄托吧!在微風的吹拂中,如果那朵花是上下點頭,那就可視為我對于為中國民族解放奮斗的愛國志士們在致以熱誠的敬禮;如果那朵花是左右搖擺,那就可視為我在提勁兒唱著革命之歌,鼓勵戰士們前進啦!”(方志敏《可愛的中國》)
五
方志敏和他戰友們犧牲了80年。風雨80年里,方志敏和他戰友們的豐功偉績和英雄事跡,懷玉山沒有忘記。新中國沒有忘記。人民沒有忘記。
追求幸福提高生活質量的同時,玉山縣政府在懷玉山上,搶救性地修復了部分戰壕、碉堡等戰斗遺址,先后籌建了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紀念館,紀念碑,清貧園。紀念碑碑身正面中央是“為了可愛的中國”五個鎏金大字,兩側為浮雕,再現了革命先烈前赴后繼、視死如歸的歷史場景。碑身后面標示了北上抗日先遣隊從瑞金出發到方志敏被俘的烈士轉戰閩浙贛的路線圖。我們站在紀念碑廣場上,瞻仰這座用烈士鮮血鑄就的豐碑,油然地生出無窮的感概與崇敬。
移步清貧園,踏上三十六級臺階,寓意方志敏傳奇、坎坷、悲壯的人生。平臺上安放了方志敏巨型石雕頭像,旁邊刻有方志敏《清貧》的矩形字碑。細細端詳雕像:眉宇舒展,眼睛凝視前方,雙唇緊閉,神情剛毅冷峻。從他如炬眼眸里,我們讀懂了他偉大理想與堅定的信念。正是這種偉大理想與堅定信念,才有他的《可愛的中國》和《清貧》,才有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才有顧大局的寬廣胸襟。我們今天坐享先烈締造的和平,靈魂里缺就是這種理想與信念,缺的就是這種清貧自守的修為。佇立雕像前,我深深地低下了頭,卑微的靈魂俯首在他腳下,聆聽他的誓言與鏗鏘的心跳。
天藍成了山澗里一汪清泉,薄薄的斜光灑滿遠近的山巒。一縷冷冽的山風拂來,吹在臉上,身子一哆嗦,感覺清貧園陡然增了幾許肅穆氣氛。是呀,腳下寸寸土地都有先烈們的足跡,頭頂上飄來朵朵白云,或許是他們的英靈向我們飛來。方志敏的頭像與字碑依然靜靜地立著,眼前的云蓋峰為它們安靜下來,整個世界似乎也為它們安靜下來。
方志敏他們并沒離開。他們與懷玉山同在我們景仰的視線里。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