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人從鄉下老家回來,帶了好些母親做的“下飯菜”。這些菜雖很普通,而我卻情有獨鐘。
小時候家里窮,咽飯菜多是家園小菜或野菜。就算是逢時過節或貴客臨門,也很少能吃到魚肉之類的暈腥。蔬菜換季,為了一家人吃飯還有點下飯菜,母親常常會根據季節,提前做些腌蘿卜、辣腐乳和豆麥醬菜。
春蘿卜出世,除了正常食用,多出的部分,母親就會去掉根須,洗干凈。小蘿卜頭用線串好,大的就切成條狀,待晾曬到半干時,全放進壇子,加適量食鹽后封口。單等時間到了,取出享用。
制豆腐乳,多在年關。“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斫年肉”。每到臘月二十五,每家每戶都要打上一桌(十斤黃豆)或半桌豆腐。母親選壓得很結實的邊角廢豆腐,切成火柴盒一般大小。在篾篩里鋪一層干草或干荷葉,然后把豆腐一層一層放上碼好,再蓋上稻草,放在灶邊空閑處。等豆腐上面長滿了一層絨毛時,再加鹽淋上辣椒醬,裝進大小瓦罐,封好罐口,過了個把月,就成了美味“下飯菜”。
下飯菜還有一種,是麥醬。夏收后,母親賣完糧,把剩下差一點沒賣掉的小麥洗凈,放入鍋里用火芍蟮絞置永檬逼鴯由鮮柿棵娣酆褪柿康難危柙齲⒎旁誆環飪詰拇笸卟В胖迷誄艫母嘰Ρ┥故柑歟倩毓由⑽毒⑺饌貳⒒罰錘唇漣瑁骯廾芊狻
我非常喜歡吃麥醬,至今還記得它那點酸酸的味。不過這些醬菜也不是天天都吃的。斷菜荒(時令蔬菜換季的空檔),母親就會打開一口壇子,盛上一小碗。煮、炒或生吃,都各有風味!在那物資匱乏的時代,算是幫了全家不少的忙。
我上中學,在離家十幾里地的學校住讀。一個星期家里只給一塊錢的生活費。星期天回家返校,總要用罐頭瓶裝上滿滿的帶去,有了醬菜的貼補,少打不少菜(盡管那菜只要五分錢一份),也因此節約不少錢,一個學期下來,我用節余的錢,買了好幾本書。
長大了在外打工,每到一處,只要方便,也會帶上母親的“下飯菜”,吃這菜時,仿佛母親就在身邊。再后來客居城里,母親每次臨門,總會帶上幾瓶。有時鄰居過來做客,品而嘗之,也是贊不絕口,夸母親好手藝。
如今,母親年歲大了,行動也大不如前,也很久沒做了。妻空時也試著學做,可總隔了一絲味道。今年端午回家,母親身體大勝從前,我們都很高興。只是沒想到能動得的母親,閑不住,還是忘不了自己那饞嘴的孩子,又做了些“下飯菜”。
現時生活條件好了,超市里商品應有盡有,你也買不盡,你也嘗不夠!只是人哪,行千萬里,總還有個懷舊的心??傆X得買回的味道,再怎么有特色,也不及母親做的味地道。
離鄉多年,真慶幸還能品嘗母親的“下飯菜”。其實,我們懷念一種老舊的味道,不是懷念落后與貧窮!是懷念母親帶來的真實,家有親情的溫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