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絲絲的,淡青色的,帶著味兒的煙,從吊腳樓里升騰出來,晨風拂過,便滿梁到處狂竄。只是眨眼工夫,便就逃竄到了屋背的山崖里。這是早晨的炊煙,滿滯著瑩亮色的晨露兒在那煙痕里。
村莊里的木樓,均是依山而建。山陡,崖高,灣深,難有平地,故而樓宇多為吊腳的。但樓前卻是長滿了各色的花草和蒼綠的翠竹、清幽的老楓、高大的蒼松等,這些擇崖而生的草木,或是低身于樓前的瓦下,或是枝葉長越了屋瓦。那淡青色的炊煙便是從這景致里橫生出來的。煙是人的靈性兒,它們絲絲縷縷地從瓦上走過,愈去愈遠,最后消失在山道里。
我幼時實在是太喜歡這瓦上煙了。我總以為,那瓦上的煙,一定是與那煙下人的習性相一致。我常一個人趴在老屋后的山埡上,等待不同木樓瓦上的煙兒次第冒出。我總是覺得,那炊煙生得早的人家,則一定是勤勞勤儉之家;煙兒遲遲不見得升起的,一定是貪婪貪懶的,甚至,那些一整個早上都不見煙兒冒出的,則一定是無人在家。無人在家的情形是有多種可能的,要么是一家人都外出走遠處的親戚去了,要么是一家的懶人兒,去別的鄰居屋里賴飯去了,當然也可能是全家出動,做農活兒去了。在鄉間,那些勤于攬農活兒的人們,方才日子過得豐盈幸福。
每每中午時分,那些于晨間不見瓦上煙的人家,突然間見得了煙兒冒出來了,還聽到了瓦下的屋內傳來一陣陣聲音,是細聲細語的說話聲,是笑音,又或是竊竊私語,總之,這是一家勤勞的人,回到家了。這也佐證了我的許多猜想,包括我對煙的猜想,對人的猜想,以及對整個村莊的某些猜想。固然,是這瓦上煙,毫不費力地使我們看懂了那瓦煙下的人的勤懶和好惡,這些煙們,在很大程度上是代表了人們的某些特征的,你只要多一些心眼兒,仔細地,反復地,多看幾眼那瓦上的煙,你就會漸漸地讀懂那煙下人的性格來。其實,鄉間的秘密,大部分是暗含在這些細微之處的。
在我的記憶里,我的父親母親是特別勤勞與善良的。他們與鄉鄰生活了幾十年,卻鮮有紅臉說話的時候,與人相罵,更是不得的。父母就是那一縷每日定時升騰在瓦上的煙,他們早早地,起床,做飯,烘洗我們前夜剛剛弄臟的校服,縫補我們頑皮時掛破了洞兒的藍色布書包,然后,再出屋攬農活兒。待得我們睡醒過來,屋里已是捉不到父母的身影了的,倒是一桌兒熱騰騰的飯菜,還不吃,便是快要涼了的。我們自然是懂得父母的用意的:早點兒吃了飯,便好好去上學!
煙,還有特別蘊意。老人們是說,屋瓦上的煙,若是散亂地蕩散開去,方才好,但若是那煙兒從瓦上冒出,聚成了一條直線,久久不肯散去,便是預兆著某一位老人將要離開我們了。生老病死,對于凡間的我們而言,有誰可以拒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