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xiāng)的炊煙,總是伴著日出日落的腳步裊裊升起,帶著體溫,帶著生活的氣息。
小時候,我家的老屋有三間房,我睡的那一間連著廚房。每天天蒙蒙亮,奶奶起床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生火做飯。當她擦亮火柴的瞬間,輕輕的"嚓嚓"聲還是驚醒了我。我睜開惺忪的眼睛,瞥見奶奶端坐在灶下的一只小板凳上,火光映紅了她那慈祥的臉龐,將她瘦弱的身影投在灰白的墻壁上,跟著火焰一起跳躍。不一會兒,廚間便彌漫起一陣煙霧,奶奶的身影漸漸地模糊起來。
當我再次醒來的時候,天已大亮,四周靜悄悄的,只有鍋里傳來"突突"的響聲,灶上升騰起一陣陣"白汽",屋子里散發(fā)著粥的香味。屋外,高高的煙囪里仍不時飄散出一縷縷青煙,飄過屋脊,越過樹梢,消失在柔和的晨光里。
村子里,不論是土坯房,還是磚瓦房,無一例外的是,各家的房頂上都豎著一個高高的煙囪,有土坯砌的,也有磚塊砌的。由于常年的煙熏火燎,煙囪的出口變得烏黑發(fā)亮。每到做飯的時候,各家的房頂上不約而同地升起炊煙,在村莊的上空飄散,匯成一片茫茫的云海。
鄉(xiāng)下人家燒飯時常用稻草,等到了午收季節(jié),各家開始改燒油菜秸稈、麥秸稈,它們的特點是,灰燼少、火頭旺,就連燃起的炊煙也是特別地青,特別地輕柔。
夏日,灶底下如同蒸籠一般,做飯的人滿頭大汗,擦汗時不小心沾上煙灰,結(jié)果弄成了一張大花臉。冬天,廚房卻是御寒取暖的好地方,孩子們常擠在灶門口取暖,還借機向灶膛里扔幾個紅薯。不久,灶底下便散發(fā)出誘人的香味。熟透的紅薯,外焦里嫩,十分香甜,帶著煙火的味道。
晴好的日子里,我去野外溜達,靜靜地看天空的流云,看遠方連綿起伏的山脈,看村莊炊煙四起的樣子。我想,在那炊煙升起的地方,總會有一個村莊,有著一個個溫暖的家。坐在灶下的,或許是一個滿臉滄桑的老人,或許是一個扎著頭巾的主婦,或許是一個光著膀子的漢子。
兒時,我和小伙伴們瘋玩時,往往會忘了時間,直到人家的屋頂上升起一陣陣炊煙,這才猛然想起,該到了回家的時候。有時,還未等我們跑回家,遠遠地就傳來父母呼喚孩子們?nèi)槊穆曇簦邳S昏時分聽起來格外悠長、動人。
長大后,我離開家的日子多了起來。每次踏上回家的路,當我遠遠地看見村莊上空裊裊升起的炊煙時,心里會覺得特別踏實、溫暖,不由得加快了腳步。因為我知道,那兒有我的親人正期盼著我的歸來。
后來,奶奶的頭發(fā)白了,雙眼也失明了,再也不能生火做飯。再后來,奶奶離開了人世。母親接替了她,默默地坐在灶底下,延續(xù)著平淡的煙火歲月。
故鄉(xiāng),再也回不去的故鄉(xiāng),只能留在我的記憶深處,如同裊裊升起的炊煙,時常縈繞在我的心頭。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