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過年,都有人感嘆,年味越來越淡了。
如此感嘆的,以有過鄉居體驗的人為甚。一進臘月,鄉村就在為年打算了。首先是漿洗被子,趕著太陽好,曬被釘被。然后是腌臘味、殺年豬、打豆腐、做米面、扯布請裁縫做新衣、熬糖稀、炒米做糖、掃塵等等,整個村都是這樣忙得熱火朝天,年味就這樣做出來了。
物質漸漸豐盛了,許多東西市場就能買到,我們不再去親力親為,豆腐不做了,米面去超市買了,采購簡單了年的道具,氣氛就漸漸冷清了。在農村,青壯年一般要到臘月底才回來;城市的市民一般要到大年三十才放假。年夜飯不再吸引大人孩子的味蕾,壓歲錢只是比平日零花錢給的多點,“春晚”熱鬧地寂寞著,一般的朋友微信短信拜年就得了,而睡懶覺成為大年最大的饋贈,打工的、上班的、孩子們,都可以安安心心地睡到近中午。不再熱衷于互訪,大門半開著,電視開著,一家人看著,或是各人玩各人的手機。
正月鄉村里,不再有說書的走村串戶,不再有龍燈在夜里蜿蜒騰躍,不再有敲小鼓的站到門前說吉言討賞。城市里,各處跟銷售有關的地方都在打折,劉德華“恭喜發財”的歌聲一年又一年,紅是主色調,私家車、出租車很是忙碌。親戚互訪,在一起吃飯打牌說話,喝高的多,車車載得醉人歸。幾天后,便漸漸恢復了常態,該上班了,回頭望一下年:唉,好累啊!燈火闌珊的落寞著,感嘆著:年味沒了。
年味沒了嗎?不是。如果你是游子,在回鄉的列車上,看著那么多急切盼望回家的臉,你就體驗年味;如果你懂得他們只能在家呆幾天就要回城、卻不計成本不怕苦累地奔赴故鄉的執著,你就能體會年味;如果你看到民工夫婦全身罩著厚衣,騎著摩托車千里飛馳回家,你就能懂得,我們心里的年味就像候鳥,到了此時就要返鄉;如果你看到大半個中國都在遷徙,幾億的母親在倚門守望,幾億的孩子在等待團聚,你就能感知年味。當你回到家鄉,回到親人的身邊,再比對異鄉的生活,你就能感知年味。年味是我們的文化,年味在我們的血液里流淌。只是,它在改變著,而對團聚、幸福的企盼一直沒變,對親情、友情的渴盼沒有改變。
難道短信拜年不好嗎?難道電話問候不好嗎?難道少放或不放煙花爆竹不好嗎?難道不做豆腐不做炒米糖不好嗎?它們是新形勢下的過年新內容,更環保更低碳。年味不僅僅是鑼鼓喧天的熱鬧,它與時俱進著,因為年也在時間里。年味在你放松的心境里,在你感悟的心尖上,在你感恩感動的淚花里,在你刷卡購物的成就感里,在你回憶的溫軟中,在你對年味的懷念和挑剔里。
兒童永遠都不會討論年味的濃淡。還記得《圣誕頌歌》里的史曲先生嗎?因為愛的冷漠,他對圣誕節里人群的歡樂無法理解。保持童心,保持敏感,保持對美好的信任和期待,年味就永遠都在。因為在物質豐盛的今天,年味更加接近了它的本質:愛和被愛,感恩和感動。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