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一級支流"龍河",又名南賓河、清江溪、三江溪、望涂溪,是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黃水國家森林公園歷史文化風景區。一河嫵媚的清清江水,為土家人提供了便利的水上交通。倒映著兩岸奇秀風光,流淌著土家族民風民俗,流淌著春花秋月,純凈無污染地流淌了千百年,像一位深藏在閨閣的土家族村姑,人見人愛。河水清澈得水中五彩斑斕的鵝卵石,大小魚兒,仿佛伸手可觸摸。碧綠的河水,波光粼粼,從武陵山的云霧峽谷中飄來,九曲回環,折了九十九道灣,淌過九十九道灘,像一條碧玉帶,纏繞著山巒峽谷,古人有"賓流玉帶"之稱,是石柱古八景之一,承載著豐富的古代交通史話。又像一條彎彎曲曲的長龍,搖頭擺尾從七曜山游到了長江,故名"龍河".
龍河最迷人的景觀是鑿于峭壁上的"巖棺墓",是土家族祖先葬俗的歷史見證,分布在永河四方石、三河鄉芭蕉灘、哭兒塘、下路鎮三五大橋等處的巖棺,離水面高達30多米,130多處,2000余穴,密如蜂房,縱橫交錯,土家人習稱"仙人洞".
龍河在石柱縣境古稱"南賓河",因在古南賓縣(今石柱縣)境內。龍河流域,雨量充沛,物產豐富,風光靈秀。故鄉那條小河,名叫官田河,從大風堡山腳流淌而出,是龍河源頭之一,一路歡歌笑語,經中益鄉納龍河,與另一源頭沙子河,匯流入橋頭河,進入石柱縣城,繞城三面如玉帶纏繞,構成"賓流玉帶"奇觀,成為八景之一。從源頭李家灣到橋頭鄉在此匯合悅來河,始稱干流,山高谷深,水流急湍,流經石柱縣城南賓鎮,繞城三面,像一條碧色的玉帶纏繞縣城,古人用"賓流玉帶"、"帶水拖藍"列為石柱八景加以保護,充滿詩情畫意。
筆者之前乘船過"龍門峽",下龍門灘,一群下河放竹筏趕潮捕魚的土家漢子敞開那粗獷的嗓門,吼著山歌,隨手撒下魚網,魚兒頓時在網中蹦跳。此時,峽谷回蕩的山歌聲格外渾厚嘹亮,動人心魂:"哦,嗬嗬——山路九十九重山,水路九十九道灘;哦嗬——九十九道望娘灘,九十九道望夫灘;九十九道哭兒灘,九十九道鬼門灘。九十九道四川灘,九十九道追魚灘,九十九道相思灘。九十九個光腳板,九十九個有草鞋,九十九個歌馬臺,九十九個歌仙官……"
恰在此時,從龍河岸邊的茂林修竹里飛出百靈鳥般的土家妹的歌聲:"一條河水清悠悠(劍卸涮一ㄋ嫠鰲8縟粲幸飫袒ㄆ穡扌奈摶餿沒……綠水一彎又一彎(劍⒏繾潞猶病R憔妥降祝盤ち街淮……"船近了,我隨著歌聲尋去,只見是一位下河浣溪的土家少女,手挎竹籃,身包土花布圍腰,勾勒出她那楊柳水蛇般的纖腰,一雙長辮在身后飄逸,臉上泛著淡淡的紅暈,像一朵彩云飄到我的眼前。船過幾道山嶺,還從身后傳來那久久不絕、令人心蕩神搖的歌聲……
行約一小時,我們乘坐的烏蓬船到達龍河鎮。漫步梧桐樹下古色古香的老街,夾著涼意的清風,從綠蔭中徐徐吹來,頓覺神爽氣舒,倦意蕩然無存。龍河鎮,原為豐都縣崇實區場,古稱"觀音寺",相傳為南賓縣故城,現撤區并鄉,建龍河鎮,依山傍水,幾棵古黃桷樹,濃蔭蓊郁,透出古鎮的蒼涼,吃上一鍋龍河魚,那饞人的香味令人唾涎三尺。
乘舟回歸,夕陽西下,落日溶金,漁舟唱晚,紅霞灑在河面,滿河隨波跳動著碎花花的黃金,像鑲嵌在碧玉帶上的閃光的寶石,眼前展現的是一幅"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的美景圖畫。
游完龍河,領略了一河風情,飽嘗了兩岸奇景,回到居室,那碧波蕩漾、山清水秀、錦繡蜿蜒三百多里的龍河,還在心中流淌……
快來評論,快來搶沙發吧~